第三部分 混合型的公交都市:适应性的城市和适应性的公共交通系统
第三部分目录
第八章 在高速公路王国发展公共交通:德国慕尼黑
公共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和机构组织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慕尼黑的启示第九章 公共汽车专用道系统和混合型的公交都市:加拿大渥太华渥太华卡尔顿区域创建一个公交都市渥太华卡尔顿区域公共交通委员会:让公交与城市相互适应对土地发展的影响渥太华的启示第十章 用地面地铁打造的线型城市:巴西的库里提巴针对城市增长的解决方案库里提巴综合规划的演变土地开发的管理规定和相关政策低成本的世界一流公交系统:今天库里提巴的公共交通库里提巴的启示
今晚开始领读“第三部分 混合型的公交都市:适应性的城市和适应性的公共交通系统”。
这部分内容是以德国慕尼黑、加拿大渥太华、巴西库里提巴三个大都市区域为实例,探讨混合型公交都市的用地发展模式与公共交通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和相互匹配关系。
混合型公交都市(hybrids)的特点,是兼有将土地发展集中在公共交通主干线附近,同时调整公共交通服务来有效适应(而非改变)另一部分向郊区蔓延扩散的城市形态,即部分地区是适应性的城市,部分地区是适应性的公交系统。
混合型城市(hybrids)的空间形态本身就混合了双重空间特征。一个紧凑的、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区和外围分散蔓延发展的、低密度的郊区(卫星城镇)。
一方面大都市区沿着主要公交走廊进行集中开发,另一方面一个高效的区域公共交通运营机构,负责调整公共交通系统以有效地服务于那些蔓延的郊区和远郊区,并在两者之间实现切实可行的平衡。
混合型公交都市示意来源:公交都市
1. 第八章 在高速公路王国发展公共交通:德国慕尼黑
在德国这个以汽车制造工艺发达、高速公路没有限速而闻名的国家,大多数地区的公共交通作为一种出行方式已经逐渐弱化,即使是鲁尔工业区、汉堡、法兰克福等对公共交通存在市场需求的大都市区也不例外。
慕尼黑却是少数几个逆流而上的大都市区,成功扭转了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下降的趋势。目前,慕尼黑是德国公交出行比例第二高的城市,每位居民每年搭乘230次公共交通,该数据仅次于首都柏林。
首先,大慕尼黑地区土地形态的三个特征,确保公共交通服务的投资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是有一个主要的(强大的)市中心区,聚集了全区域70%的工作岗位。
慕尼黑市中心区 来源 视觉中国网站
第二是高密度的居住区,例如下面的慕尼黑阿拉贝拉公园社区。
慕尼黑阿拉贝拉公园社区 来源 视觉中国网站
第三是足够长的放射状土地发展轴线。
慕尼黑土地发展轴线 来源 视觉中国网站
其次,大慕尼黑地区由一个区域公共交通管理机构——慕尼黑公共交通管理局来统一负责管理辖区内四个层次的公交网络。
服务于城区的干线地铁U-Bahn和服务于郊区与城区之间的通勤轻轨S-Bahn主要提供主干线服务,服务于市中心区的环形有轨电车(可与行人共享街道的低地板电车)和传统公交车主要提供接驳线和支线服务。
慕尼黑公交系统 来源 公交都市
慕尼黑有轨电车 来源 公交都市
慕尼黑公共交通管理局通过统一的票价系统(较高的票价与高品质的服务相配合)、运营时刻表与公交站台人性化设计和智能停车换乘设施等方式,为公交出行提供高效的换乘服务,强化了中心城市的服务同时也服务于郊区的增长轴线,有效抵消因城市土地蔓延扩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慕尼黑通勤铁路 来源 视觉中国网站
慕尼黑市中心区(老城区)是典型的公交引导型城市,大部分机动化出行都是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在老城区,任何一个人距离一种轨道交通车站的距离都可以控制在400米以内,轨道运输服务的覆盖率实现了100%。
郊区居民的出行,通过提供智能停车换乘设施与支线饲喂服务的常规公交服务,为分散蔓延发展的郊区提供良好的公交服务。
因此,作为公交都市的慕尼黑具有双重属性——体现为公交系统既充当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角色,同时也需要去适应城市外围地区低密度、蔓延式的发展状态。
慕尼黑郊区 来源 视觉中国网站
2. 第九章 公共汽车专用道系统和混合型的公交都市:加拿大渥太华
作为一个有着72万人口的北美大都市区,加拿大的大渥太华地区是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型都市:中心区用地相当紧凑,中心区外围的卫星城却是典型的北美郊外卫星城的风貌。紧凑的中心区要归功于1959年建成的环城绿带,72万人中的90%人口是居住在环城绿带之内。
大渥太华地区的区域鸟瞰 来源 视觉中国网站
1974年,渥太华卡尔顿区议会批准了一个多中心的城市结构:渥太华市市中心区将保持其作为整个区域主要商业就业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在其外围则有层次地环绕一级和二级的城市次中心;在这些城市中心的外围,则广泛允许市场力量主导的土地发展形势,包括低密度的蔓延式发展。
与之相应,大渥太华地区公共交通系统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完全与其他交通模式相隔离的、有专用路权的公交专用道网络(本地人称之为transiway)。区域内31公里长的公交专用道网络,是北美地区最大的公交专用道路系统。
渥太华区域多中心结构与公交系统 来源 公交都市
大渥太华地区作为公交都市的成功经验在于:
第一. 这种有专用路权的公交专用道系统,不仅在许多方面具有轨道交通系统的优势,还可以灵活地驶出和驶入专用道系统,因此减少了不必要的换乘。
渥太华区域公交系统 来源 公交都市
第二. 公交专用道系统可以分阶段建设与投入运营。在渥太华地区公交专用道的建设采用了“先外后内”的方式,既没有率先建造费用昂贵的市中心区段,而是集中精力首先建成外围的专用道系统。这种做法能够有效利用资金,更多更快地建成专用道,为取得政治上的支持也奉献颇多。
渥太华郊区公交系统 来源 公交都市
第三. 渥太华公交专用道最重要的服务特征,是能够采用直达快车和大站快车的运营方式,为乘客提供在居所和上班场所之间直接的无需换乘的通勤运输服务。在区域内乘坐公交快线,最多只需一次换乘就可到达所有的主要就业中心。
渥太华公交系统快线 来源 公交都市
第四. 大渥太华区证明了公共汽车专用道沿线也能够吸引高密度的土地发展,不论是区域商业项目还是高层公寓项目。由此看来无论采用轨道交通还是地面公共汽车系统,只要是高品质的公共交通服务,都能促进城市的发展。
渥太华公交站点地区开发 来源 公交都市
3. 第十章 用地面地铁打造的线型城市:巴西的库里提巴
一方面是与之前介绍的哥本哈根、慕尼黑、渥太华等发达国家大都市区相比,巴西的库里提巴则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公交都市的建设样本,提供另外一条相对成本较低的建设路径。
库里提巴概况
库里提巴是巴西南部农业大省巴罗拿州的首府,是坐落在海岸山脉的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1995年城市面积为431平方公里。
库里提巴区位;来源:Google地图
1965-1995的三十年间,库里提巴总人口从40万增长到160万。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人口经历了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4%。该市全面使用地面公交,形成“地面地铁”系统,是巴西乃至全球最好和最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交通系统。
库里提巴综合规划的演变
库里提巴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互协调,其大概经历三个阶段的演变历程。
第一阶段在1943-1970年,规划愿景和原则确立。
第二阶段在1972-1988年,集成公共交通网络最终建成。
第三阶段在1989年直到今天,这一阶段 “快马”建成,通过直达快线和大容量管状车站的引入,完善和细分了区域的公交服务。
第一阶段——规划愿景和原则的确立
(1)1943年“阿嘎洽规划”
1943年法国规划师阿尔弗莱德·阿嘎洽起草了“阿嘎洽规划”,以适应机动交通的指数型增长为前提。由于资金的缺乏这一规划最终没有实施。
(2)1965年总体规划
通过“阿嘎洽规划”,库里提巴意识到二战后城市会迅猛扩张,通过相关竞赛形成了1965年的城市总体规划。
首先,该版规划就城市的发展形态达成一致,确立了线性城市的发展模式;城市核心商业区和历史建筑聚集地只对步行者开放;强调交通的目的是满足人而不是机动车的出行,与巴西同时期的规划表现出极大的不同。其中,线性走廊或城市发展轴,不是纯粹的道路基础设施。在其两侧吸引新的土地开发,以实现增长人口的安置。
其次,通过设置完全封闭公交专用道,将新开发的土地集中在有大容量公交的轴线附近,土地开发密度随着距轴线距离增大呈现梯形递减的趋势。公交专用道的发展不仅引导土地的开发,也为沿线土地提供交通服务。
最后,在城市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进行改革,如市中心改建旧城成为文化和会议中心、保留历史建筑、新建市民广场和公园等。
第二阶段——集成公交网络的建成
1965版总规在1971年,杰米·勒纳(前库里提巴市城市规划院院长)当选市长后开始实施。其第一步,将库里提巴最主要的大道“11月15日大道”改为步行街。其后,库里提巴的步行街系统迅速扩展到49个街区。
(1)“三重轴线道路”的概念
“三重轴线道路”的建立是库里提巴轴线发展的关键步骤。
三重轴线示意图;来源:公交都市
第一重是完全封闭的公共汽车专用道。这种道路专门服务大容量的公交车,在沿线换乘点可以方便换乘支线或者穿越城区的其他公交线路。
第二重是公共汽车专用道两旁的单向辅助道路,为出入道路两侧建筑的车辆提供通道。
第三重是“直达公交线路”,又称“快线”。该类道路在公共汽车专用道两侧,一个街坊以外平行单向布置; 车站间距较大,一条服务于进城方向,一条服务于出城方向。同时,该类道路也是城市发展轴的边界线。
根据总体规划,“三重轴线道路”长度在10-15公里左右。
三重轴线道路系统沿线土地利用和密度的横断面效果图;来源:公交都市
同时,在土地利用方面,设置了与“三重轴线”布局相互配合的土地政策,主要有两点。
其一,直接面对“第二重”或“第三重”轴线(即三重轴线之间的两个地块)的建筑布置为高层,鼓励混合建筑并给予额外奖励。
这种类似三明治的土地利用形式,保证了沿线土地的高密度利用和混合使用,支撑公交主干线保持高发车频率和通行能力,使得沿线公交站点同时具备生成点和吸引点两类功能,实现了双向平衡客流。
其二,轴线外可步行到公交主干线的区域(又称“居民区”),居民的居住密度随着距离公交干线距离的增加而锐减。
在“第三重”轴线以外的平行区域,建筑密度只有轴线中心的一半;再外侧的平行区域为地区街道,建设低层花园公寓和建筑(3至5层);更远的区域建设容积率不超过1的别墅住宅。这种布局也保证了居住小区的宁静环境。
通过道路功能分类与土地使用性质、密度和公交服务相适应,“三重轴线道路”的概念降低了道路密度(对比新城市主义),成功远离了大型高架桥或者跨线桥,实现了所有道路和公交系统的平面运行。
(2)集成公交网络的形成
在1974-1982年间,公交网络逐渐形成。“集成公交网络”呈现明显的蛛网状,乘客从住地乘坐环线交通到达枢纽站,换乘“快速公交”线路。
库里提巴公交集成网络的革新;来源:公交都市
库里提巴蜘蛛网状的公交结构;来源:公交都市
第三阶段——公交系统的不断完善
为了满足不断增多的公交客流量,库里提巴提出创新的“直达线路”方案,称为“快马”。
“快马”系统改进了原有第三重 “直达公交线路”,从轴线末端到市中心只设置2-3个中间站;设置水平登降的管状站台和站台售票,在公交车到达之前,提前完成售票和检票。
库里提巴水平登降的管状站台;来源:百度图片
这种方式提升了公交运送能力的3.2倍,理论最大通行能力达到9000辆/小时/方向,几乎达到世界上最繁忙轻轨的负荷,但是比起轻轨建设周期短,成本低;同时,“快线”和“公交专用道”分别服务于长距离和短距离出行,为乘客提供了便利丰富的出行选择。
低成本的、世界一流的公交系统——库里提巴的公共交通
今天的库里提巴形成了鲜明的空间形态。1970到1992年间,主干道范围内居住密度增加了855%,在ZR4、ZR3范围内集中了30%的城市居民,该范围实现了步行公交可达。
今天库里提巴鲜明的空间形态;来源:百度图片
从1974年的65公里到1200公里,1995年,库里巴提的公交系统每天为超过160万人次的出行服务。形成了红色的公交专用道快线(站站停)、橙色的115条支线、绿色的7条区域线与灰色的11条直达线交织的“地面地铁”网络。
库里提巴的公共交通结构;来源:根据相关资料自绘
20个封闭的换乘站实现了高速换乘。其中一种典型换乘站的结构是:红线车辆直接进入站台;绿线、橙线车辆从其他街道进入站台,与红线停靠在同侧;灰线车辆从站台另一侧的专用道进入,停在管状站台处,通过乘客通道与其他线路换乘。
库里提巴集成公交网络内换乘站;来源:百度图片
库里提巴的启示
库里提巴前任市长杰米·勒纳一直采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复杂问题。从线型城市结构的确立到公交网络体系的形成,一系列简单、可行的长远发展目标坚持了三十年,指导城市分布设施了长远规划。其他领域的公共政策,如垃圾处理设施、废物回收利用、更新旧住宅、改善城市公共空间和绿化等也通过类似方法得以实现。
对库里提巴人来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的小步骤,最终叠加起来,却大大地改善了生活质量,最终让城市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未完待续!
【作 者】罗伯特·瑟夫洛教授(Robert Cervero)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