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刘士林:“十三五”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框架:19个城市群 + 2个城市圈的解析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3-18 00:00:47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光明日报城乡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刘士林
2016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时期要规划建设19个城市群,外加拉萨和喀什两个城市圈。城市圈也叫都市圈,系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城市周边城市稀疏,不符合城市群对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的要求。但作为一种旨在带动城市、区县、乡镇组团发展的战略规划,也不妨把它们看作是城市群的变体。至此,以“19+2”为总体框架的“十三五”时期城市群框架,在业界的讨论声中水落石出。
城市群规划建设是一个涉及到亿万人利益和命运的现实进程。一个时期以来,在城市化水平仍不算高、大都市与城市群发育不足的中国,为什么要提出、规划和建设城市群?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到2005年城市群概念首次进入国家战略框架,在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理论声音和两条发展路线的斗争。一是以复书章的超微型城市论和费孝通的微小城市论为理论代表,以1989年国务院制定“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俗称“三句话方针”)为方针政策,大都市和城市群基本上被排斥在外。二是以千年之交为界标——这一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36.0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中国城市化驶上快车道。在理论上以2002年“大上海国际都市圈”研究报告首次提出走“以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为代表,在现实中以2004年全国183个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代表,走“大都市”发展道路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但这两种道路各有偏颇。如果说,走小城市发展道路的主要问题是把“大都市”与“小城市”发展对立起来,他们不了解大都市代表着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已成为决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变化的核心机制与主要力量,也看不到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正演化为“大都市”的实力比拼,“大都市强则国家强,大都市弱则国家弱”,属于城市化的“穷过渡”思维。那么也不妨说,大都市作为工业文明背景下“单体城市”发展模式的代表,如同以“他人就是地狱”为生存哲学的西方现代人一样,它把城市看作“孤立的存在”,只关心“自己”并“以邻为壑”,加剧了城市之间的“同质竞争”,造成区域内资源、资金和人才的巨大浪费和低效配置,也使自身深陷于不可持续的巨大困境中。
与单体城市不同,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建构良好的分工体系和层级关系,有助于解决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城市与农村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激化的对立和冲突。基于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形态上具有“组团发展”特征、在机制上形成“共生互动”的“城市群”,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主流趋势。在国内,2005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城市群”概念,明确要求“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合理分布的新城市群”。不是小城市,也不是大都市,而是更具有包容性和协调性城市群,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最终明确“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再到“十三五”时期“19+2”的城市群总体框架,关于我国城市群要不要建、建多少、如何建、先建谁后建谁、什么时间建到什么程度等一直争论不休问题终于尘埃落定,这不仅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框架,也大体勾勒出第一个百年目标期内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风貌。
来源:光明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规划师杂志
微信投稿;只要您关注城市规划学术前沿,愿意为大家分享您的美文,欢迎赐稿。
投稿QQ:2325124337
投稿热线:0771-2438012
微信号:guihuashi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