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区本身可以通过人口规模、人口或空间增长速度、历史起源、经济成分或结构、与全球经济的联系、非正规的程度等进行区分,在这里只列举了一些标志性特点。城市挑战可以分为两大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这两类中又可分为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这种简化的分类并非意在涵盖所有类型,而是为了说明在城市现有的条件和挑战方面存在的一些差异,将影响政策建议和《新城市议程》的具体解决方案。
本书前面章节提到的储备与流动的概念仍被用于说明,在这些地区和城市存在的平衡与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历史进程、制度和遗产(储备),以及人口和空间增长的速度及新的政策、行动与投资(流动)。这里用各国人均GDP 来代表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城市机遇与挑战
发达国家较长的城市化历史进程表明了“人居三”的政策成果需要考虑的十种主要特征:
? 现存城市基础设施与建筑物老化,伴随着相关的衰落与贬值以及经济和环境影响。比如,纽约市有超过1000 英里的供水管道使用时间已经超过100 年,而伦敦的地铁同样也有百年历史。
? 更成熟的公共和政治体制与地方能力,训练有素的人员和市政收入的水平更高,体现为地方收入在公共收入总额中的占比。
? 更明确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以收入为基础的居住区隔离,空间蔓延对交通和流动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比如在巴黎郊区。
? 更多的既有经济利益和生产能力,反映了积累和资本形成的水平更高的工业革命历史遗产。这种遗产的缺陷与全球经济变化、去工业化和失业率升高相关联,比如底特律和西班牙。
? 成熟的城市财政与资源调度模式,责任制水平更高。
? 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高等教育。
? 人口的平均年龄和中间年龄不断提高,因此需要制定新型的社会政策,以满足他们在医疗保健、交通、休闲等方面的特定需求。
? 新的边缘化形式,特别是缺少经济机会的年轻人与外来移民,而他们在城市人口中的占比却不断增加。
? 出生率的降低导致了人口增速的下降,反过来经常显示出经济增长的放缓。
? 大批移民从非洲、中东和东欧涌入西欧,从拉丁美洲进入美国的移民数量也居高不下。上述特征在现实中体现为,发达国家与城市一般拥有更稳固、更高效的机构,在各级政府间的协调水平更强。国民收入更高,许多情况下,这些国家都会在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有大量的公共支出。发达地区有将近一半的城市正在缩小,一些城市保持了良好的生活质量,另外一些则呈现大幅度的衰退。常常存在根深蒂固的城市内不平等模式,私人财富集中,提高收入和社会流动性的机会增长较为缓慢,伴随着污染严重的生态环境和恶化的基础设施。不平等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在移民以及种族、民族和宗教多样性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不同群体间关系的恶化和暴力事件增多。工业化国家的城市还面临环境污染、废弃物管理、保护绿色空间等棘手问题。有时,它们已经成为危险的热岛,必须通过城市的环境政策进行补救。《新城市议程》需要考虑发达国家城市的这些具体特征。
▲ 在各类亚洲城市中,带着口罩和防护器具的人越来越常见。骑在摩托车上的这一家人来自河内,在那里,这种机动化交通方式带来的污染正日益加重。越南河内,2014年5月。图︱:Eduardo L. Moreno 摄
上述关于工业化城市的介绍已经证明,较发达地区的城市拥有更长的历史轨迹。尽管如此,仍然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全球经济的转变,历史上的生产、就业和收入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已在之前的章节中说明。之前关于地方经济的稳定性以及既有基础设施、企业和劳动力带来的持续利益的假设,在过去几十年里被严重打破,第一波证据来自东亚经济体(比如日本、韩国和台湾)的结构调整,他们在全球贸易中占比的增加对欧洲和北美洲许多行业的生产者提出了挑战。第二波证据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继“华盛顿共识”后发生的国民经济自由化。第三波证据来自全球化本身,作为新的外包模式,全球化已经完全改变了最高产行业的全球价值链。
这些变化对发达国家的二线城市产生了尤为严重的影响。虽然许多二线城市能够通过专门经营某些产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全国性的经济比较优势,但事实证明它们过于依赖垂直专业化,这种专业化正是其经济组织的特征。规模经济在垂直专业化的框架下发挥作用,但当这些行业因拉丁美洲以及后来的亚洲劳动力成本更低而受到挑战时,它们无法与之竞争。随着就业机会向中国和其他非洲及亚洲国家的转移,去工业化首先发生在北美洲和欧洲,之后是拉丁美洲。与此相反,大力投资人力资本的二线城市能够通过调整,适应新技术的传播,也能够将重心从单一行业转向多元化经营。知识经济中的行业尤其如此。在知识经济中,技能可以在各行业通用,这对集聚经济更为重要。
这些经济变化的启示在于,生产结构的转换主要影响地方的税基、人口增长、公共服务可获得的财政支持,以及积累、储备和资本形成的模式。因此,事实证明,许多二线城市的经济活力未能经受住全球经济变化与波动。虽然有的城市能够更加繁荣,有的城市会走向衰落,但二线城市的经济繁荣平均水平大大低于一线城市的平均工资水平。在一线城市中,更大、更加多元化的经济体更有可能经受住外部的冲击(专栏9.2 介绍了发达国家中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区别)。
发展中国家:城市机遇与挑战
与发达国家相反,发展中国家面临不同的城市挑战,在制定《新城市议程》时应予以考虑。虽然这些问题的性质并不相同,但它们会从不同的层面和强度对城市产生影响,包括:
? 城市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 基础设施供应水平低且少有改善,尤其是在卫生和城市间道路连通方面。
? 无效的住房政策,特别是的匮乏,导致很大一部分城市居民生活在贫民窟。
? 城市地区的密度降低导致城市的无序蔓延,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增加。
? 提供的绿色和公共空间有限,包括街道网络。
? 城市贫困程度高,城市内不平等的问题日益严重,包括女性在内的各类群体被边缘化。
? 人力资本水平低。
? 正规部门就业机会增长缓慢,非正规化和失业水平高,尤其是在年轻人中。
? 环境质量下降。
? 城市治理不力,公共品供应不足。
? 城市财政力量薄弱,营收基数低。
? 防御和抵抗灾害的能力不足。
? 对潜在的生产性城乡联系管理不善。
在发展中国家,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之间的差别比在发达国家中更为显著,体现在一般情况下,收入越低,市政机构越不发达、能力越弱,人口与空间扩展的速度更快。二线城市面临的挑战是,在更广泛的国家城市政策框架中,它们能够获得多大程度上的认可与支持,要知道它们的人口增速常常高于一线城市。专栏9.3 介绍了这些城市最显著的特征。
发展中国家:以地区视角观察区别
虽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但通过观察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地区类型,可以获得更进一步的了解。尽管许多类型已经形成,但本小节使用了一种将农村和城市部门与城市发展规模和城市地区的吸收能力联系起来的分类。这里将国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非洲国家近来的城市化迅速发展,农村向城市的移民为城市化提供了动力,但没有足够的能力满足住房、基础设施、体面就业和社会服务等需求。在缺乏制造业的同时,还存在公共服务稀缺、贫困现象严重等问题。城镇因与农业的密切联系而更有可能成为贸易中心,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其变成生产中心,同时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税收收入。就业多为非正规的,盈利能力低,创造就业机会的潜力薄弱。因此,要想满足对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必须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电力、水和卫生设施的供应,提高基础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密度,以及随之而来的节约能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 拉丁美洲国家在历史上的城市中心对GDP做出重大贡献,具备支撑性的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在经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期间的发展后,其经济已经放缓,城乡移民大幅减少,许多国家完成了人口的转移。秘鲁、乌拉圭、巴拿马和墨西哥虽然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减贫,但大部分城市地区的不平等状况依然严峻。虽然中产阶级扩大,但有更多的人依旧生活不稳定。在墨西哥城、圣保罗或布宜诺斯艾利斯,低密度无序蔓延增加了公共交通成本,使很大一部分人被边缘化。尽管如此,重要的城市管理创新仍然在进行,比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和圣保罗、哥伦比亚的波哥大和麦德林、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和瓜达拉哈拉等。上述创新证明,如果有制度的支持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真正的改变不无可能。拉丁美洲已经成为创新性城市管理的主要基地。
3. 南亚大国—— 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在达卡、孟买、德里、卡拉奇、拉合尔等特大城市以及越来越多的二线城市(人口在50 万到100 万之间)中,人口众多并且在不断增长,还有数以千计的城市人口在50 万以下。在未来20 年城市人口预期出现惊人增长的情况下,通过有计划的城市扩张满足这些人的需求将面临挑战。在印度,城市地区的GDP 贡献率已经超过60%,预计到2050 年将新增3 亿城市居民,因此,印度政府号召在这段时间内建立100 座新的城市。随之而来的温室气体增加将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另一种(可能有挑战性的)选择是建立更密集、低能耗、低基础设施的城市。此项挑战的核心在于城市财政的两个瓶颈,即缺少税收收入来提供城市服务,以及支撑生产的交通、电力、通信、供水和卫生等基础设施的资金。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于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为了有效地开展城市管理,必须加强市政机构与财政。
4. 飞速发展、快速城市化的国家,除名列前茅的中国、韩国、马来西亚以外,这类国家还包括突尼斯和土耳其。中国农村向城市移民的数量已经很大,超过50 座拥有100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在刺激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建筑业和制造业。韩国和马来西亚也展现了它们的经济活力以及在全球市场中与他国竞争的能力。像拉丁美洲一样,东亚的城市也表现出对创新性城市管理的兴趣,最近已采取行动减少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情况。
总之,本章提出的各项原则(以城市化保护和推动人权与法制;保证公平的城市发展与包容性增长;赋权于民众,扩大民主;促进环境可持续性;推动创新,促进学习与知识共享)应成为《新城市议程》的基础。它们体现了全球思维在更广范围内的转变。虽然这些原则具有一般和普遍适用性,但也必须适合各种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就像上文介绍的类型一样,应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两类国家中的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以及地区差异进行区分。每一个视角都能说明一些特殊性,在制定有效而可靠的《新城市议程》时需要予以考虑。如果我们的新未来是对所有人都可持续的,《新城市议程》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有计划并切实可行。
本文摘自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报告2016》第九章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惊喜等着你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