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体现当前规划工作的取向,从居民满意度和城市空间结构效能角度,加强对城市建设实际成效和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
围绕区域和城乡发展中的要素统筹、居民满意度等方面,对总规引导下的城市空间组织效能开展评估。通过实施状况与效能评估的结合,甄别总体规划实施中所遇到的重点问题(图2)。

图2 基于问卷调研的居民对规划满意度分析
3.2.2 建立空间结构效能评价和解析框架,综合评价规划意图和实际结果的关系
从区域协同、空间紧凑、城乡和谐、生态宜居四个维度建立空间结构效能评估框架。
①区域协同:主要是武汉与“1+8”都市圈的衔接关系。在上一版规划中对这一空间层次关注不充分,通过对中部地区和“1+8”都市圈格局分析,规划中心城市地位在实际发展中支撑不足,面临规模与结构双重优化要求。
②空间紧凑:主要从用地绩效、多中心体系发育、交通——空间关系等方面进行评价。武汉城市中心体系受到跨江影响,整体处在发育过程中,空间和结构绩效均有待提升,规划提出的均衡发展策略与各组群、板块间的实际发展存在明显落差(图3,图4)。

图3 武汉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核密度分析

图4 武汉城市结构多中心体系分析
③城乡和谐:主要是人口分布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关系。从分区差异性进行分析,中心——外围、城区——乡村及不同分区之间发展非常不均衡,人口增长与设施配置存在偏差。
④生态宜居:主要是环境品质与生态空间框架。从绿色空间分布、低碳发展、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武汉的生态控制线得到了较好落实,但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有下降趋势,“千湖之城”的禀赋优势有待加强。
3.2.3 从城市发展阶段特点出发,加强对规划实施中重大问题提炼和综合分析
分析城市发展阶段特点和规划实施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归纳了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①战略定位与发展转型:产业和腹地支撑不足制约了武汉区域地位的提升。促进区位、交通、科教三大核心资源整合形成竞争优势,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价值区段,通过区域协同形成“1+8”城镇群整体竞争能力,是提升武汉中心城市地位的关键。转变以规模为导向的工业化模式,提高土地绩效,是转型发展的方向。
②市场规律与时空配置:城市人口、用地、设施等要素配置,在适应市场规律和城市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不足,重点分析了人口疏解目标实现不理想的原因。市场因素在人口空间分布过程中占主导作用,向心集聚发展阶段与急于扩张的规划意图之间存在适应性冲突,造成设施与人口的时空配置错位。
应加强对城市发展阶段及适应市场化环境的调控机制研究,促进设施配置与人口分布协同,加强目标导向的过程管控,以及注重精细化和差异化空间政策引导。
③结构控制与要素协同:评估分析了结构要素协同及政府条块分割造成实施行动协调性差的的矛盾。其中交通与空间的关系是影响了城市整体结构效能的关键因素,重点剖析了公交路权、轨交对城市结构的支撑、道路交通系统供需结构,交通与用地功能和开发强度等环节的问题和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