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目 信 息 | 项目完成单位: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组负责人:张齐心 项目主要人员:郑辉、郑锦丽、邓越、白昕、任艺琳、何红艳、洪虹 |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整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村庄规划先行,集美区灌口镇田头村被列为厦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展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1.1.2厦门市市委组织召开多次乡村振兴战略联席会,指导乡村振兴发展

1.1.2厦门市市委组织召开多次乡村振兴战略联席会,指导乡村振兴发展
(1)增强规划可实施性与可操作性。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实施保障与长效技术支撑。
(2)提高公众参与,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重视村民的诉求,注重村民全过程参与。
(3)挖掘文化特色,打造一村一品。立足村庄文化根基,留住乡愁,打造村庄文化特色品牌。
(4)加强产业引导,促进农业特色化发展与三产融合。传统村庄规划重物质空间,轻文化经济,乡村无法获得内生动力,本次乡村振兴村建规划中加强产业布局、项目策划等内容,为村庄实现产业兴旺提供科学引导。
(5)加强边界管控,统一平台、统一管理。划定村庄发展空间用地边界,加强边界管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将村庄建设规划纳入多规平台进行统一管控。
工作方法
(1)基层调研。
结合现场调研、问卷调查、村民座谈、权属调研等工作方法,摸清村庄基本情况、梳理古民居建筑、尊重村民意愿,将村庄建设规划落细落实。
(2)共同缔造。
结合过程参与、程序参与与设计参与,引导农民和村集体以“共同缔造”的形式参与村庄规划、保护、建设与运营。
(3)因地制宜。
立足乡村自身乡土特色与文化根基,讲好乡村故事,实现“一村一品”,提升乡村文化品牌,留住乡愁。
(4)社区营造。
将社区营造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培养村庄规划师驻点村庄。
村庄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群山起伏,地势北高南低,其中最高处高程756米,是位于村庄北部的仙灵棋山;最低处高程45米,位于村庄南部。 居民点集中于东南侧布局,西北侧分布着大片农田和生态公益林,其中耕地2670亩,山地3045亩。
人口
田头村现状共计889户,其中本地人口2996人,外来人口108人。通过分析2014-2017年人口统计数据,田头村人口面临以下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田头村35-59岁人口占比最高,老龄化现象较严重;男性外来务工人数较多,男女比例失衡。
经济基础
(1)田头村人均消费支出位于全市农村中上水平
厦门市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60元,田头村2017年人均年收入为21000元,高于全市农村收入水平。
(2)生活水平居于全市农村中等水平
田头村2014年人均消费恩格尔系数为36.40,居于全市农村中等水平。
(1)市级公共服务设施:集美区社会福利院
(2)教育设施:田头小学(10班),甜甜幼儿园(4班)
(3)村综合服务中心:卫生所、村委会、文化站
(4)社区书院:包括农村幸福院
(5)公园广场:在建田头公园,4处篮球场
(6)环卫公厕设施:9处公厕,含田头公园新建公厕1处
建筑质量分布情况各异,其中仙景村建筑质量整体较好,洋坑、大岭质量差建筑数量较多,具体现状建筑质量分类标准如下。
(1)一类建筑(质量好)
主要为新建的混凝土结构住宅、公共建筑等;
(2)二类建筑(质量较好)
主要为质量较好的砖石结构住宅等;
(3)三类建筑(质量一般)
主要为质量一般的老宅及传统民居;
(4)四类建筑(质量差)
主要为临时非法搭建建筑、构筑物和破损房屋。
(1)生态林区:北部为生态林区,以生态保育为主;
(2)农田景观:丰富的农田环抱居民点,主要为仙景芋、水稻轮种、马尼拉草等田园景观;
(3)村内公园:村内在建田头公园,成为村庄活动重要节点;
(4)溪流水库:田李溪流经全村域,大洋坝水库及池塘水体景观丰富;
(5)古树名木:村内共计11株古树名木,多为榕树与芒果树。(1)一产:田头村主要以仙景芋、水稻、菜花轮种为主,特色农产品仙景芋、杏鲍菇等,现有11个农村合作社,原鸽子养殖已清退;
(2)二产:以分散布局的村企和家庭作坊为主;
(3)三产:鹰坑谷民俗文化园游客量较多,经营状况较好;原孔雀园中孔雀已逐步清退,转型为九道传奇养生山庄;仙灵旗农牧业生态观光园台风受损后重建,刚恢复经营。
2.10.1 对外交通
对外交通主要有在建的新324国道和通往十里蓝山的景区公路。其中在建城市道路与现状村道平交,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景区公路缺乏环山公路横向联系。
2.10.2 内部交通
各自然村内未形成环村路,各自然村之间内圈主要联通道路已形成,外圈缺乏系统联系,断头路较多。
2.10.3 停车设施
现有新建大型停车场1处,临时巴士停车场1处。
《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报批稿)
《厦门市林地空间布局规划》(2017年)
《厦门市村庄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17-2035)(阶段稿)
《厦门市全域旅游专项规划》(2017-2035)
《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2013)
《集美区绿道网建设规划》(2016年)
《田头村美丽乡村建设》(2015年)
4.4.1 村庄人口增长率测算
依据厦门市新一轮总规的发展方向,村庄人口将进一步向城市集中。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至2035年城镇空间外常住人口约20万人(以户籍人口为主)。根据厦门市村庄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17-2035),目前城镇空间外现状常住人口19.6万人,拆迁人口1.8万人,保留现状人口17.8万人。为达到总体规划城镇外空间人口的控制目标,至2035年外围村庄人口增长率应为6 ‰。
4.4.2 村庄人口规模
至2035年田头村规划人口规模为3317人。
城镇空间外乡村人口(田头、洋坑、大岭、仙景):增长284人,71户,城镇空间外乡村为适建村庄,规划按90㎡预留宅基地;
城镇空间内城中村人口(枋塘):增长37人,城镇空间内城中村为限建村庄,不再进行新宅基地审批。
4.4.3 建设用地规模
田头村现状建设用地规模为55.51公顷,现状人均建设用地为185 ㎡/人。
按既盘活用地,集约发展又促进产业,保障增长人口需求的原则,进行存量规划,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为50.72公顷,村庄人均建设用地为172㎡/人,城中村人均建设用地为129 ㎡/人。
村域规划总平面图



近期建设规划项目库——2018年

近期建设规划项目库——2019年

近期建设规划项目库——2020年
模式一:“政府+合作社”
1、政府主导,全民入股,组建田头村乡村旅游合作社模式,在区、镇相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田头村村全民入股,成立田头村乡村旅游合作社,具体负责田头村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
2、运营机制
在行业管理上,政府应充分发挥行业主导作用,成立由区发改、财政、建设、经贸、旅游、农林、卫生、公安、工商、物价、交通、消防等部门及灌口镇等组成田头村乡村展指导小组,负责主民导小组。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区政府要优先优惠提供土地、资金等政策的支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编制旅游规划、建设停车场、生态公厕、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游步道等,逐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
模式二:“政府+公司+市场+农户”
1、以“政府主导+企业运行+市场运作+全民参与”为运营模式,即在政府部门的主导和监管下,拟由区属国有企业投资公司入驻牵头组建旅游开发股份公司,并作为田头村乡村旅游开发设和运营管理主体,实行现代企业化市场化运行,自负盈亏。同时把市、区、镇等政府性投资转为合作社资本金,量化为村集体股股权。
在行业管理上,政府应充分发挥行业主导作用,成立由区发改、财政、建设、经贸、旅游、农林、卫生、公安、工商、物价、交通、消防等部门及灌口镇等组成田头村乡村展指导小组,负责主导、指导、监督和协调旅游开发股份公司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
【资料来源: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