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菱每天都留出大块时间来放空自己。
坐在木质凉亭或躺在木瓜树下吊床里,看远处青山和流动的白云。院里的鹅群、牛儿,白鹭、公鸡,甚至蚂蚁、蜻蜓都是她的观察对象。有时,又撑一支竹排,到小湖对岸敲几颗芒果,摘两朵紫薇。
江海菱最被人知的身份是画家。从2014年开始,她一直住在泰国北部山区的拜县。四年多来,她把生活跟自然、艺术、禅修融合在一起。早起看山,读诗,打坐,煮饭。午后,在盛开的玫色九重葛底下铺席卧眠。夜晚写作,一年两次闭关画画,不时制作装置艺术,也会为一只被孤立的鹅连写几篇文,专门画幅像。
安居在这个可以照见内心的新故乡,海菱更愿意称自己是生活艺术家。
逃出雾霾城,奔向自然地
正经学画以前,江海菱学的是经济学和心理学。心理学硕士没有毕业,她突然想要去学画。
听闻有位画家隐居在苏州太湖,于是她专程去太湖的岛上寻访画家,拜师学艺。学画几年,她有了小小声名。2010年,新浪微博兴起,她注册了账号,取名“为画而生”。
2012年冬天到2013年初春,整座姑苏城大部分时间都被雾霾包围。海菱彼时借住在苏州一家美术馆作画。美术馆设计、建造都极为精致,可惜四周环绕着一条臭水河。有一天,她站在美术馆屋顶远眺,四周的空气和水都让她感到窒息。
她打开世界地图,发现这世界的许多地方她都没有去过。“我画着宇宙,却连地球都没走完。不如先随身体画行世界,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宇宙。那里,也许就是可以安顿身心的故乡。”
她计划几年走完亚洲,再几年走完欧洲,之后花几年走遍非洲。第一站选定在清迈,只是因为这两个字曾两次出现,让她欢喜。去之前她不认识那里的一个人,去了之后却发现走不动了。
清迈的一切,那么对她的胃口,每走几步就会撞见的寺院和咖啡馆,便宜而丰盛的水果,路边盛放的花朵,结满果实或栖息着小鸟、松鼠的高树,微笑合十的人们。
最难得的是这里随处可见的艺术气息,房子是古旧的,每个人都乐意用不同的色彩、手作的雕塑造型,装扮外墙和院子,几乎找不到两家一样的,甚至连诊所外都布置有玩偶、彩绘,“清迈的房子外多会写上gallery和art两个词,在国内,只有画廊才会写上。这里的人把生活与艺术结合得如此自然”。
在国内,她就已经茹素半年多,这里简直是素食者的天堂,几乎每家餐馆都会有一个素食菜单,简单却保证干净。在清迈老城住了一晚酒店,她当即决定在这里租房长居,“画行世界”的计划被她抛到了九霄云外。
她的画室就在清迈朗奔寺外,每天早晨,她都会看到一道特别的风景:托钵的僧人赤脚行走在城市或乡村,人们纷纷拿出准备好的食物跪在路边虔诚供养。这里的寺院长老或住持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任何人有问题都可以进去请教,带上一瓶饮料或者糕点去供养自己的禅修导师,他们都会欢喜接受,诵经回向,再聊几句天,像家人一样。
在清迈,她也像当地人一样随时供养僧侣,有次她在素食餐厅看到用餐的僧人,便对老板说会为僧人买单,然后自顾用餐。餐毕,老板才告知,僧人一直等在餐厅,等她吃好,诵经回向,她忙闭目合十聆听。
在自然里,观见内在的喜悦
朗奔寺是泰国北部著名的禅修中心,在国内就已经接触佛法的海菱,自然而然开始了短期禅修,升起了强烈的出离之心。此时刚好有一位老瑜伽行者向她推荐了缅甸一家可以常住的禅修中心,因此2014年2月她又去了缅甸,前后两次禅修了两个多月,第二次在仰光禅修,她还选择了短期剃度出家。
凌晨三点起床,经行、打坐每小时交替进行,上午十点半后不再吃任何东西,晚上十一点入睡。在破旧得除了一张硬板床和一张桌子外别无他物的闭关房内,她放下俗世中所有事务,只是内观觉知自己的一举一动,起心动念。
经此内观,她更明晰自己想要过的生活。下半年重返泰国后,她住到了比清迈更安静的拜县(Pai)。她租下一栋有着绿屋顶的石头房和一座院子,群山环绕,院外就是刚收割过的稻田。海菱在这山林间安顿下来,停了两年的画笔,终于又提起来了。
跪在拜县的田野里,她发愿,希望建造一座自然、艺术与禅修合一的基地。“通过音乐、绘画、舞蹈等,清净人心,激发人自身的灵性,获得心灵的平静、喜悦、自由。”她拍卖了自己的画作和诗歌,加上朋友和粉丝的支持,很快就筹到了一笔款项。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海菱的朋友也发现,她到泰国后的状态与在国内时判若两人。她不再如诗人般忧伤自怜,变得明媚、积极、充满活力。
海菱说,以往做完公益,用义卖画作所得帮助需要的人,并不感觉到快乐,只有如释重负之感,而在清迈、拜县,她每餐吃得很简单,有多余的钱款就用来供养寺院。每日与花草树木对视,与日月星辰作伴,内心满溢喜悦。
对她来说,无论是艺术、禅修还是素食生活,都是为了向内觉知、通达内心的自由。身在自然中,她得以剥去外在的附着,清净地看见自己。曾屡遭家庭变故,海菱笑说,她是个没有少年也没有青年,直接进入中年的老成之人。如今年过三十,反而在异乡重返童真。
在山野里做一株快乐的植物
海菱现在居住的自然艺术禅基地,位于拜县一个名为Ban Wiang Nuea的小村庄,已经在建设中的有50亩,周边另外几百亩也已签下了合同。
从2014年发愿要建立一个自然艺术禅基地开始,海菱便在四处找寻适合的地方。2016年8月23日,她和朋友雇车在拜县周边搜寻,因缘巧合进入这片拥有红砖墙、河流、小湖和十栋柚木小屋的自然天地。那一刻,她们就是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这里就是天然的桃花源——她梦想的自然艺术禅基地,甚至不需要再搭建新的房屋。
与房东几经商量,终于从长租十年,变成了购买。定居下来才听村里的老人说起,这是14世纪兰纳王朝的一处古王宫旧址。如今可以看到四扇保存完好的城门和护城河。不下雨时,海菱就会沿着森林和护城河散步,早晚在高楼上禅坐。
除了园丁和管家种植的蔬菜,饲养的鸡鹅下的蛋,整个森林都是她的食材花园。天然野生的椰子,番石榴、芒果、木瓜,炎炎夏日里现摘下来就可享用。山谷里的一些花朵她也试过入馔,面疙瘩、素粽子、素火锅,鲜花汤圆,乐此不疲地烹煮着从自然到餐桌的每一餐。凉亭里用餐,湖边草地铺上茶席,花树下支一小桌对饮,海菱像喜爱的古人那样生活,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从她的脑海里蹦出来,立马就付诸实践,每天都玩得不亦乐乎。
兴起的时候,她和园丁、经纪人一起,砍来竹子做竹排。竹排做好,大片时光又被她搁进湖里。她还试过用竹子做成伞型信号塔装置,在竹子上作画、写字。天气宜人,就在四野空旷处写生;冬季早晚变凉,她就设计了一个烤火小装置。她把自己的画和衍生品挂在自住的小木屋墙外,与整个基地融为一体。天地就是她的工作室,也是展厅。
身在桃花源,她并不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国内发生的各种事,仍通过网络传递过来。她还是时常在朋友圈卖画卖诗或者众筹小项目,支持国内的公益事业。她的朋友圈也是她的艺术实验场,记录日常生活的自然与艺术之美,分享给朋友们,哪怕只有一瞬间的触动,她也相信能带给他们喜悦。
偶尔有相熟的朋友来探访,他们也不愿意去清迈或曼谷旅游,只想待在这山林里,和她过一样的日子。几日下来,他们就蓄满能量,可以面对俗世的樊忧。
创建这个地方的初心,是为了利益到更多的人。她和经纪人正在与各种食农、永续农耕、自然教育和觉性教育的团队接洽,选择适合她的理念一起合作。未来想要把这片桃花源做成一个集合永续生活、自然教育和觉性探索于一身的多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