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宋小冬:人工智能和城市规划——若干粗浅看法(人工智能与城市规划)
分类
(编号:4)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NTA3OTc5NA==&mid=2652073210&idx=5&sn=2b9980af88fef2f9f82481f5d9db5587&chksm=80c5db67b7b25271e80a57c06dfcd3d5f27cdb10878a22095c0773b90cbc35df2fea1bd42d6e&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时间
2018-10-24 05:10:40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本文转发自《城市规划学刊》学术笔谈栏目,为大家推荐各位学者关于人工智能和规划的相关观点,原文如下: 编者按:智能技术的发展,作为国家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已经深刻影响到城镇化发展的诸多领域。城镇“智能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本刊编辑部邀请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人工智能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观点分享。 宋小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工智能和城市规划——若干粗浅看法 [s]1. 对人工智能的一般认识[/s] “人工智能”在技术上是依托计算机,在方法上是依托数学、逻辑学,有狭义、广义之分。 所谓狭义,可限定在人工智能学界研究成果显著,现实生活中应用效果显著,对相邻学科的发展影响显著的技术、方法。例如,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图形、语音、语义的自动识别、分类、翻译,拟人机器人,汽车自动驾驶,等等,近期引起大众热议的计算机下棋,其核心技术为深度学习,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 所谓广义,可以看成是原先靠脑力、经验办成的事情,逐渐地被信息技术替代,所用的方法不一定出自人工智能界,但是一般公众的感受是有了智能,例如,通过互联网浏览网页时,会跳出一些广告,其内容和可能和用户最近关心的事物、个人的兴趣有关。接听移动电话时,屏幕上显示,对方可能是推销,等等。 后续讨论,相对侧重于狭义的人工智能。 [s]2. 人工智能如何走进城市规划[/s] (1)某些通用的技术或方法被局部性地使用 人工智能本身是交叉学科,较多方法、技术并非该学科独占。例如,制作专题地图时,符号、文字的注记摆放在什么位置合适,太挤了如何避让,次要的内容如何省略,过于复杂的图形如何简化,等等,这些功能的实现,吸取了人的经验,符合人的习惯,其背后的处理方法和人工智能是共用的,很难区分开来。 (2)在某个专题中发挥优势 建筑自动布局近年来有了明显进展,在规划领域有潜在应用价值。除了遥感影像,基于互联网的图片、文字、语义的识别、归纳也有多人在尝试,被当成公众对城市规划的态度、意见。显然,人工智能在上述专题性的研究中有其特殊优势。 (3)直接服务于某项业务 据了解,法律学界尝试将法律常识、一般规则存储起来,根据需要,自动产生一些简单的法律文书,或者检查文书有无明显差错,目的是减轻专业人士处理简单业务的工作量,腾出时间去处理较复杂的业务。1980年代末,本校老师、研究生也尝试过这类研究,但是难度太大,没有继续,如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参考法律学界的成果,也许能出现新局面,提高规划管理的工作效率,改进业务质量。 [s]3. 新技术是否会颠覆现有的方法体系?[/s] 这种担心在人工智能进入不同领域时都会遇到,阅读有关文献,本人大致了解到三种典型观点: 一种观点是人工智最终能会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智力水平,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做到,最近逝世的英国知名物理学家霍金赞成这种观点。只要人工智能能进入,该学科的方法体系可能被新的体系做替代,或者被人工智能所同化。对此,人工智能学者还有一种观点:只要时间足够长,计算能力足够大,计算方法足够完善,所有的数学定理都可用计算机来证明,既然数学是人工智能的基础,那么反过来,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解决数学能解决的所有问题。 另一种观点是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模仿人的智能,总是落后于人的智能,不能达到,更不能超越。有数学家还认为,数学中存在着既不能证明,也不能推翻的定理,也就不可能用人工智能来解决。 第三种观点是,人类面临的问题太复杂,人工智能再强大,也只能解决其中的少数,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在绝大多数学科中,人工智能都是起到辅助作用,对方法体系只是局部改进而已,远远没有达到颠覆的程度。我们对它的不放心,应该侧重在防止恶意使用,对人类社会造成破坏,而不是替代、超越人类。 显然,上述观点中,第一和第二种是理论完美主义者,第三种是现实主义者。作为城市规划学科中的一员,本人比较赞同第三种,按可以预见的趋势,人工智能对城市规划应该是局部改进。 [s]4. 人工智能如何进入综合、复杂的决策?[/s] 首先要考虑城市规划自身的特征: (1) 城市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预测出现偏差很常见,对策实施和未来状态不能保持一致; (2) 对城市发展趋势不满意,规划要纠偏,能部分实现,就算满意; (3) 希望未来如何,参与规划的各方意见经常不一致,所谓优化,往往是某一方意志的体现,日常中是找出一条妥协的道路,各方基本满意,这时就不能证明方案最优; (4) 企业决策,责任主体的边界明确,规划决策,责任主体的边界不清晰,决策的目标更加模糊、多义,决策是否失误,谁承担责任,也会有很大的模糊性。 人工智能要在综合、复杂的决策中发挥作用,不能疏忽上述特征,否则会受到抵制。其他领域能彰显特色的技术,换个领域不得不从简单、初始的工作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