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闭幕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其中不乏对经济下行压力、中美分歧、养老金缺口等尖锐问题,看看总理是如何应答的。在本次总理记者会,李克强既对中国经济局势保持相对乐观看法,同时也直面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总理表态发出“安民告示”,称老有所养绝不是一句空话,且表示“去产能”要避免出现下岗潮。

3月16日,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经济希望大于困难 有创新宏观调控手段
中国经济的困难和希望并存,从底盘和大势来看,希望大于困难。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过程当中,产业升级有空间,新型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多有效投资需求。
中国没有用“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但可持续的路,就是推进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还会有小幅的、短期的波动,但是如果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有创新宏观调控的手段,可以稳定中国经济的运行。
降息降准都不是“量化宽松” 金融首要任务是支持实体经济
中国降息降准以及定向降准都不是“量化宽松”,金融的首要任务还是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不良率上升,但中国有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且有市场化手段来降低企业债务率。
金融监管部门要守土有责
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而且也可以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来逐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
需要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实现全覆盖,现在金融创新产品很多,不能留下监管空白。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分层负责,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置,防止苗头性的问题蔓延。完善和改革金融监管制度是一个过程,当前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还是要按照已定的职能履行职责,守土有责,绝不能有任何的松懈,而且还要总结经验和教训,这也是保护好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否则可就要拿你是问了。

世界经济现在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又深度地融入世界经济,会受到影响和冲击。中国经济本身也在转型,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在凸显,所以说下行的压力确实在持续加大。
中国的经济不会“硬着陆”,通过推进改革,可以激发市场更大的活力、人民群众更大的创造力,把亿万群众的勤劳和智慧的空间拓展开来,就可以顶住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
中国正在推进的简政、减税这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会释放市场的活力。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过程当中,产业升级有空间,新型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多有效投资需求,把培育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经济的“双引擎”,就会闯过困难的关口,跃上希望的高原。
确实有个别地方发生了养老金发放困难的问题,但这是一地之难、一时之急。只要地方政府尽职尽责,中央政府也会帮助地方政府足额发放养老金。
从全面长期来看,中国政府对中国公民保证养老金发放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去年养老保险收支节余3400多亿元,累计节余34000多亿元,还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储备16000亿元没有动,同时还能够划拨国有资产来充实养老基金。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老有所养不会、也绝不能是一句空话。
社会保障基金是充裕的,在国家规定的统一框架下,可以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阶段性地、适当地下调“五险一金”的缴存比例是可以做的。总的是让企业多减轻一点负担,让职工多拿一点现金。

的确产生了一些比较严重的过剩产能,主要是在重化工领域,已经选择钢铁、煤炭这两个领域在去产能上先行突破,同时要避免出现大规模的下岗潮,推进去产能过程中不能让大量职工丢饭碗,而且争取让他们拿上新饭碗。对于一时尚不能够做到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有能力进行妥善安置。中央已经建立了1,000亿元主要用于转岗安置的专项资金,如有需要还可以增加。
当然,地方政府相应配套要跟上,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双赢,在去产能、促发展、稳就业之间达到一个平衡,最终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实现重化工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简政放权:用减政府权力的“痛” 换企业和民众办事的“爽”简政放权可以说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必须一以贯之,哪里遇到问题、碰到阻力就要设法去解决,这是削减部门利益的事情。要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今年要下决心再砍掉一批审批事项,直接放给市场,即使是需要审批的也要简化手续。
还要推进标准的统一。这两年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从证照合一到一证一码,就是一个统一标准的过程,结果激发了很大的群众创业热情,到现在每天还有近3万个市场主体诞生。这个领域能做到,为什么其他领域就做不到?所以要下达硬任务、排时间表。不仅如此,不少没有必要的证照,今年也要砍掉一半。
对那些无法无据影响群众创业热情,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不合理文件要坚决进行清理,该废除的废除。当然,说放权并不是说放任,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监管措施必须到位,还要防止任性、任意地检查,这样简政放权才能更有效,才能让生产力发展起来、群众得到好处。
发展“新经济”是要培育新动能,促进中国经济转型。“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是很广泛,它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三产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到一产当中像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等。而且,发展“新经济”,小微企业可以大有作为,大企业可以有更大作为。

现在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为大、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一个平台,使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有活跃的空间。如果把亿万群众的创造力、积极性调动起来,可以形成投鞭断流的气势,再加上背水一战的意志,就可以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而且促进经济的转型。
中央明确要求要推进政务公开,还要在若干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该公开的应该全部公开。公开是惯例,不公开是例外。尤其是涉及到公众利益的措施,财政预算收支情况等,都应该加大公开的力度,让群众像扫二维码一样清清楚楚、一览无余。
第二,能上网的要尽可能上网。政府的权力清单要上网,权力的运行也要上网,要留下痕迹,这样可以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行使权力不能打小算盘。
第三,要及时回应社会的关切。我们出台一些政策,本来是为了利民、惠民,群众看不懂、有疑问,那就要解释。一些合理的建议,该修改的就要修改。要让政策的内涵透明,而且也回应民意。
政务公开实质上是要让政府的权力受到监督,这样也有利于政府提高效率,而且从制度上来避免滥用权力。
最近韩国棋手和AlphaGO进行围棋人机大战,三国很多民众都比较关注,这也表明三国之间文化有相似之处。中日韩三国之间,应该有智慧来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科技合作,创造人们需要的高质量产品。而且中日韩三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五分之一,是亚洲经济的70%,我们之间的互补性很强,可以携起手来去开拓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

现在农产品主要是谷物产品如玉米、小麦、大米等,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几乎要高600多块钱,主要还是因为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
下一步还是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要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并且有条件在城里留下来,这样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可以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使农民能够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产品更有竞争力。
当然,农业始终是一个弱势产业,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会减,对农民支持的力度也不会减。中国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在于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让他们能够富裕起来,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
本内容根据新华网、央视网相关报道综合整理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info@thupdi.com;请在标题处标明“微信投稿”字样。
每周一、三、五推送,若未收到最新推送请点击菜单“微热点-最新一期”自动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