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历史文献、舆图及实地调研来看,“方域经画”在古代各地规划实践中应用广泛,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如山西上党盆地,古人结合“太行分脉、诸水汇漳”的区域山川大势,谋划“千山万壑,回互蹙沓,村烟野色,皆可揽挹”的人居图景;再如江汉平原,古人统筹“武昌之水要”、“荆州之路要”、“襄阳之险要”而成“三郡如鼎足”的区域格局;又如河西走廊、成都地区、彰德地区等。下文以山西晋中地区、湖南永州地区、陕西关中地区为例,对“方域经画”之规划思想及方法作进一步阐释。

▲ 结合自然山水的太原盆地城乡空间格局图 (人居环境研究中心研究绘制)晋中地区地处山西省中部,其核心区域为太原盆地,其地东西分别为太行、吕梁山脉,南为太岳山系,北与云中之塞相望,汾河自北而南纵贯此地,故有“披山带河,天下要地”之称。此地山川形势呈现出“周围环山,汾水中流”的形态特征,而各城邑依循这一格局,在布局上“面俯盆地,襟带汾水”,形成了“环带状”的分布形态。同时,古人着眼于地区整体,凝练区域山川环境的关键要素,将之作为邻近城邑的共同参照,构建了各城邑在区域层面的空间联系。如榆次、太谷、祁县,通过关照太行山系诸峰,确定了城池空间的主朝向和形态格局;介休、平遥、灵石关联绵山、翠峰山,形成了城市的大尺度山水结构;交城、文水则与吕梁山系相呼应,建构了城池与区域自然环境的空间契合形态;而府城太原则居于盆地北部吕梁、太行两山脉相并峙处,拥带汾水,遥对霍镇,总领了区域内山川环境的关键要素,为“襟四塞、控五原”、控扼地区全局的中心城市。古人通过对区域尺度层面的山川格局及城乡空间的总体把控,构架了层次分明、相互关联的区域空间网络。在此网络中,汾河、绵山、卦山、麓台山、凤凰山等山水要素以及晋祠、金井楼、中阳楼、双塔寺等人工建设成为了区域空间的关键坐标,对控制区域格局具有重要作用。明人高汝行在《重建望川亭记》中描写了在晋祠望川亭这个区域空间关键点上看到的景象:“自今观之,层峦叠嶂,耸其东者,太行也;危楼杰阁,壮其北者,省城也;洪流巨浸,环其前者,汾水也;或方而垩其堞,或曲而崇其墉,棋布于平壤沃野之上者,城堡也;山隈水曲,烟树如簇者,村落也。此望于远者之所见也。”

▲ 地络阴河山图 [引自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陕西通志》]
▲ 地络阳江汉图 [引自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陕西通志》]
▲ 太原盆地城池分布图 [改绘自清雍正十二年(1734)汾河图]湖南永州地区,位于湘、桂、粤三省交汇之处,分布有包括永州、道州在内的八座城池。永州地区处于南岭北麓的中心区域,其山川形势呈现出“三山围夹两盆地”的地理特征,是“控制百粤,襟带潇湘”之“形要处”。古人整合了区域山水格局的空间特征,强调州城及各县城在布局上的空间联系,并依循零祁盆地、道江盆地的天然地势,形成了与自然山川的空间嵌套关系。同时,各州县凭依区域内四明山、阳明山、九嶷山的相关山峰等关键要素,确立了城池的空间朝对坐标,以此建构了在区域尺度层面的空间结构联系。

▲ 潞安府境图 [引自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潞安府志》]关中地区地处陕西省中部,可谓中国古代“方域经画”的一处典型范例。关中依托南、北、西三面环山、东临黄河的区域天然格局,于关键地形节点处设置关隘,形成了稳固的区域防备体系。基于区内渭河“叶脉”状干支流水系格局,针对其非对称、南密北疏的特点,辅以如郑国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灵轵渠、蒙茏渠等系列水利工程建设,构建了均衡、完备的区域农业灌溉网络。综合体察由南而北的秦岭山地、秦岭北麓黄土台原、中部平原、渭北黄土台原、北山山系等差异化地貌分区,选取用地条件相对优越的渭河两岸平原和台原区进行集中规划建设,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城乡空间体系。巧循区内以华山、吴山、太白山、终南山等名山为核心,以数量众多的地方山原胜迹为节点的形胜网络,以之作为城乡空间格局营建的朝慕坐标,地方标志性空间建设与之紧密结合,历久而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与文化精神的人居空间秩序。

▲ 彰德府境图 [引自清乾隆52年(1787)《彰德府志》]综上,“方域经画”作为区域山水人居的谋划方式,重视大尺度空间范围内山水秩序的发掘,追求人工建设与山水环境的整体融合,特别强调关键山水要素在区域人居秩序构建中的控制作用。古人结合形势,考辨“方域”,整体“经画”,涉及山水、城市、风景、史迹、水利、交通、安全等诸多方面,累代形成了特色各异的区域人居类型。当然,“方域经画”不仅是空间秩序建构,对区域文化风气亦有大的影响,所谓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即是此理。当今时代,面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规划转型,新的规划建设不应忽视数千年来在“方域”层面的“经画”智慧。那种立足区域山水格局进行整体人居建设,善于把控大尺度区域空间秩序,追求区域文化融合、特色塑造和人心凝聚的整体思维,仍值得当今城乡规划借鉴。

▲ 结合自然山水的关中平原城乡空间格局图 (人居环境研究中心研究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