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小梅沙海域一只小海豚大秀泳姿的镜头,很多人看后,都被这可爱的小家伙所逗乐。
其实,像小海豚、中华白海豚这类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海洋生物出现在深圳海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今年年初,深圳海监渔政在伶仃洋巡查时,就拍到了两群中华白海豚,并且还是“一家人”来深圳串门。去年盐田海事局执法人员在海上巡航执法时,在盐田海域更是三次近距离观测到海豚。

“海豚频繁活动在某个海域,一定是与这个海域的水质优良、海洋生物多样性有关。”市规划国土委(海洋局)专业人士分析,近年来,海监执法持续开展“海盾”、“碧海”执法专项行动,如今的深圳海域,不仅岸线景观更加优美、水质更加洁净,而且小鱼虾等有利于海豚生长的饵料也更加丰富,这是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有力佐证,而拥有优质的海洋生态环境正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标配”。
深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组织编制《深圳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了11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值和49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以海洋环境容量为约束,推动陆源污染源头减排,建立海域-流域-陆域协同的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创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市。

今年3月,市规划国土委发布的一则公告引发广泛关注。公告称,深圳将面向全球征集海洋新城(大空港半岛区)设计方案,获得第一名的设计成果奖金数额为500万元。在这一面向全球“重金”征集设计方案的公告中,“海洋新城”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据市规划国土委(海洋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海洋新城位于半岛区内,北起茅洲河口,东面与大空港新城启动区国际会展中心相邻,南侧紧邻宝安综合港区一期工程,西至交椅沙,规划面积约7.44平方公里。
目前,深圳正在加快海洋新城(大空港半岛区)的建设步伐,推动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海洋新城将成为继前海之后深圳获得的又一个承载国家战略的稀缺性增量发展空间。根据规划,它将充分展现海洋生态、海洋产业、海洋文化、滨海景观等特色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