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甘肃历史时期人口变化特征表明:自然、经济、政策要素从古至今均对人口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甘肃人口发展背景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邻新疆,东接西安,是一个多民族人口交汇地区。
自然环境上,甘肃由西向东可分为河西走廊绿洲地区、陇右黄土高原与山地地区和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多样,但脆弱性强,难以支撑大量人口。(图1)
社会经济地位上,甘肃封闭落后性与重要性并存。其间山地与黄河形成的多个天然关卡,使其与中原地区之间阻隔重重,人口流动较为不便。自然屏障一方面造成了甘肃文化封闭、市场经济不发达、长期依赖自然经济的落后状态,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其在军事上制约西北的“形胜”优势和东西经济联系上的“通道”地位。(图2)
在这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下,甘肃历史时期人口的变化既具备随大环境发展的普适性,又具有其独特性。
图1甘肃自然环境与区域划分

图2甘肃历史时期主要关卡与自然屏障分布

二.人口总量变化特征
1.人口总量随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攀升
甘肃历史时期的人口总量随着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等不断攀升,符合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大趋势。(图3)
图3甘肃省人口历史时期人口总量变化

2.人口总量受生态阈限制显著
甘肃的人口增长显示出了“阶梯”的特征,在一段时间总有一个难以突破的人口总量上限。此上限即为“生态阈”,也就是自然承载力。自然承载力随资源利用方式的进步而提升,但不能被无限制突破。有学者研究,1958年甘肃人口达到1200万人左右时,已从余粮省变为缺粮省。可见在现代化的发展条件下,生态阈值对人口增长的限制减小,但在生产需求缺口上依然有明显体现,生态承载力终将有限。(图4)
图4历史时期甘肃人口生态域示意

3.人口地位受多重因素影响出现下降
中唐以前,甘肃具有“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秦陇,必固河西”的重要军事地位,同时也处于繁荣的丝绸之路要冲。国家重视其发展,通过移民屯田、通商贸易(图5)极大促进了其人口的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安史之乱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东迁和经济中心的南移,甘肃发展地位衰落,从政府和民间自发的“移民发展”转为政府力量为主的“移民实边”,人口机械增长减缓。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也致使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不及中原及南方地区,人口地位迅速下降。(图6)
图5 隋炀帝丝绸之路万国博览会(网侵删)

图6甘肃省人口占全国比例变化
三 人口分布变化特征
1.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决定
甘肃区域广袤,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基底。从西汉到清代甘肃人口分布显示:人口始终集中在陇东陇右生态环境相对良好、适宜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地区;河西走廊绿洲地区依赖有限的祁连山融雪灌溉,规模难以扩大,始终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图7-10)
图7 西汉 公元2年人口密度分布

图8 唐 742年人口密度分布

图9 宋 1102年甘肃人口密度分布

图10清 1820年甘肃人口密度分布

2.人口分布差异被经济发展强化
经济发展也是吸引人口集聚的重要因素。甘肃区位相对封闭,长期依赖自然经济而市场经济不发达,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资源优势观。因此相应的适宜农牧业发展的陇东陇右生态良好地区同时也是经济发展良好地区。此外,商业发展条件也不平衡。以交通联系为例,陇东陇右尚与关中、四川等地具备一定的贸易交通联系,而河西走廊仅存单一通道,在向西贸易逐渐衰落后也难以进行商业发展。(图11)
图11甘肃历史时期古道路与重点城市分布

3.人口重心受国家政策引导发生转变
甘肃区位较为封闭,人口自然流动较弱,受国家政策驱使的人口流动较强。从西汉至清朝,历朝历代均有“移民实边”政府行为。甘肃人口重心的变化是一种显著体现。从甘肃人口分布比例来看,甘肃人口重心经历了从陇右转移至陇中,而后又回到陇右的转变(图12)。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唐末至宋时期,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攻占河西走廊,陇右地区作为战争前线人口大量减少,而陇东地区与陇山作为古都长安的重要防线之一受到重视,大量迁入驻防人口所致。(图12)
图12甘肃人口分布占比变化

简而言之,甘肃人口发展不过普通地受自然、经济、政治三大要素影响。其特殊性则在于对自然环境和国家政策的依赖性较强。
历史时期人口变化是连续的,其影响因素也极其复杂。本文选取可循的几个历史断面来说明几个主要因素,作为基础研究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方荣,张蕊兰,甘肃人口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1-735
[2]李清凌,甘肃经济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1-473
[3]黄新亚,论唐初河陇地区经济的繁荣[J],唐史研究,7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