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缺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念,城镇化过程往往背离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以及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的要求,既造成了耕地资源过度和低效消耗,又降低了城市的品质和发展质量。”严之尧指出。
首先,从耕地保护的角度看,有些地方缺乏科学规划,片面追求城市规模,走“摊大饼”的老思路,一圈一圈压占沃土良田,造成大量耕地资源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流失,违背了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城市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不仅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而且造成人居环境下降,长期来看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也会下降。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划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把城市周边的沃土良田留下来,让城市发展跳出去,占用差的地,走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发展的路子,实际上是一个结构优化的过程。这样就能采取“打碎盘”发展模式,将城市发展规模指标组团嵌入到城市发展的总盘子中,将城市发展融入到这个城市美丽的山水之中,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布局。
第二,从经济规律来看,随意“摊大饼”,扩大城市规模,不仅增加了城市运行成本,而且降低城市投资效益,造成资源的粗放浪费。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的体量越来越大,规模边际效益递减速度会越来越快。一方面,城市运行的成本和物耗增速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越大,交通堵塞和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管理维护的强度和难度越来越大,灾害和疫情发生的概率越来越高,城市物业费用和生活消费越来越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城市越大,单位面积的公共产品投资强度和密度越来越大,还会造成投资效益的下降,城市发展的后劲和生命力越来越衰减。
第三,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违背“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理念,会导致资源错配和浪费,造成生产生活成本提高、产出效益降低、人居环境下降等问题。
城市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先有“市”后有“城”,以产业的发展推动人口规模的扩大。有些地方反其道而行之,脱离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相关性,寅吃卯粮,盲目扩张,先城后市,甚至有城无市。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利用卫片、航拍、监管平台等数据分析发现,大部分地区的城镇人均用地都远远超过规定的上限,存在粗放利用、低效利用、空置、半空置、闲置土地的问题。“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说白了是一种短见行为,应该坚决予以纠正。”
严之尧强调,城市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增加人民福祉,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不能不顾耕地保护和资源条件,不能不顾环境容量。要用有效的办法解决好科学合理用地的问题,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最大的比较优势、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