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联系两会当中提到的棚户区改造,《规划师》杂志在2016年第1期的论坛中,四篇文章分别介绍了沈阳市棚户区改造规划、基于“规土融合”的棚户区改造规划、赣州历史街区棚户区改造规划和厦门市“城中村”改造规划,详细阐述了各地区运用规划手段对棚户区进行的改造。
在新一轮沈阳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中,沈阳市深入贯彻和落实国家及省政府的相关政策、要求,以现状人口、空间和产业数据研究为基础,利用规划手段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建立市区棚户区改造“一张图”来进行平衡布局;结合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内生动力,充分吸纳棚户区改造重点地区的劳动力就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两大配套体系,通过多渠道的实践,探索出在规划布局、体制机制和投资融资多方面的创新模式。

基于“规土融合”的棚户区改造选取武汉市重点功能区——武昌滨江商务区作为研究对象,从棚户区改造过程中面临的土地问题入手,对基于“规土融合”的棚户区改造土地储备与经营机制进行探索。

在赣州历史城区棚户区改造规划中,通过完善规划协同机制,实施保护、改善和织补一体化的规划策略,破解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功能优化、空间整合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希望其规划思路、策略能为类似地区的棚户区改造提供借鉴。

城市存量时代,村庄用地的发展红利逐渐消失,“城中村”改造面临资金缺口大、村民阻力大等问题,不能盲目沿用原有的基于“政府拆迁、净地出让、就地安置、就地平衡”的单一改造思维模式,“城中村”改造困局急需新的思维方式去破解。文章以厦门市岭兜村改造规划为例,在开发主体、土地供给、项目运营、补偿方式和安置房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提出“城中村”改造的多元思维。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1期杂志,或登录官网www.planners.com.cn进行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