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来谈谈新中国成立后曾经风行中国的苏式建筑的来历。从1953年起,由于受国际形势的制约,我国开始对苏联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当然也包括了建筑物对“苏式”风格的模仿和借鉴。
当时的“苏式”建筑风格,一般包括“社会主义古典主义样式”、“斯大林巴洛克式”和“苏维埃哥特式”等几类,具体来说,就是建筑的平立面构图以古典主义为主,建筑的中央部分,体量层层往上突出,顶端多设尖塔和红星,具有哥特式建筑特征,整体造型突出高耸挺拔气派,体量宏大,装饰华丽堂皇,强调一种震撼的气势。在细节的装饰上,通常用和平鸽、红星等代表社会主义内容的符号,喜欢通过“友谊”、“和平”等文字符号来强调建筑的纪念意义。在建筑周围,多设有大型开阔的广场,广场上喜欢树立以胜利、友好等为主题的雕像以及凯旋门等纪念性构筑物,以烘托建筑气氛,表现“共产主义的革命激情与荣耀”。
当时的北京苏联展览馆、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等都由苏联专家亲自主持设计,直接将“苏式”建筑风格移植过来。随后,国内的许多很多大型公共建筑也仿照“苏式”风格设计建造。
广州中苏友好大厦,则是由中国建筑师借鉴“苏式”建筑样式自行设计的建筑。因此,该建筑也显现了典型的“苏式”特征。建筑的整体平面布局,讲究大厦与广场的结合,总占地面积约11.4万平方米,强调恢弘舒展的气势。
大厦的建筑面积约1.97万平方米,平面布局接近于“工”字型,轴线清晰,古典对称。主要有四个体量巨大的中央大厅、工业馆、农业馆、文化馆为核心展厅。按设计要求,大厦每天可容纳三万人次以上流量的观众。

中苏友好大厦总平面图
几个核心展厅的具体布局,参照了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的设计模式,以中央大厅和工业馆为主导展厅,农业馆、文化馆为分居左右,里面的室内展览厅大大小小共有28个。
大厦的中央大厅是大厦的前堂,共三层,高23米,比两侧展馆高,形象突出,是大厦最有表现力的建筑部分。在大厅的前面,设有十六根贯通三层的廊柱,象征着当时苏联的16个加盟共和国;浑厚的廊柱每两根为一组,构成了中央大厅宽阔雄伟的高大门廊;门廊的柱间挂有苏联国名的俄文缩写“CCCP”四个巨大字母,四个字母用红白光管装饰,在夜间会发出光芒;门廊最顶上,立着苏联国徽和一个红色五角星;门廊两端的墙壁上方装饰有中苏友好的标志图案:上面一只和平鸽,下面是代表中苏友谊的相互交叉的两环标志;墙壁的中央还刻有“中苏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万岁”的巨幅标语。
按“苏式”建筑风格,大厅一般有高耸的尖顶和繁复华丽的装饰,但当时广州的中苏有好大厦为节省造价,采用的是平屋顶,变成是一种简化的“苏式”建筑风格,更加简约实用。

中苏友好大厦南立面图
中央大厅之后是工业馆,工业馆作为大厦最主要的展览馆,采用了薄壳结构和条形基础,构建出高大宽敞的拱形展览空间,拱形顶部的最高高度为20多米,气势磅礴。另外,馆内还设有两部重型起重机,以辅助展示比较高大的展品,比上海的中苏好大厦可展示更多的展品类型。

中苏友好大厦工业馆内景
工业馆的背面有一个露天舞台,用于举行大型展览活动和会议使用。
工业馆的建筑外墙面与文化馆、农业馆都设计得很简约朴素,但后来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三个展馆都有严重的西晒问题,不得不在这些馆的西立面窗上增加遮光棚,导致简洁的立面效果受到影响。
文化馆和农业馆均为平屋顶,屋顶上设有露天花园和餐饮区,用于休闲娱乐和登高远眺,丰富了大厦的活动空间。
大厦的所有外墙面,均采用较为简朴的灰色水刷石饰面,但室内装修用材则采用了当时上等的建筑材料,像大厦的所有门窗,均为钢材制作,工艺精细。中央大厅的柱子采用大理石,地坪与相关构件采用大理石和水磨石。前边说了,虽然中央大厅采用了简朴的平屋顶设计,但还是尽可能地进行了装饰,用石膏花做天花吊顶并挂有美丽的水晶花灯等。
大厦外面的前、后、东、西,各设了四个展览广场。大厦的前广场最为宽阔,它被大厦三面环抱,为半围合状,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前广场的中间,立有一尊高约15米、重达35吨的以“中苏友好”为主题的铜雕塑像(由两位苏联雕塑家创作),内容为一个中国工人和一个苏联工人相互紧握着一手,中国工人另一只手拿着一卷建设蓝图,苏联工人的另一手高擎一面凌空飘扬的旗帜,两人携手并肩迈步向前,象征着中苏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和团结共进的精神。

中苏友好雕像
在雕像之后,设有一个大型喷水池,池里有大大小小的喷水管,水边还装有二十多盏射灯。水池两头,各有一个水泥莲花雕塑,每朵莲花里都装有一只大探照灯和多支小喷水管。
每当大厦举行联欢晚会的时候,喷水池都会喷出一丈多高、粗细不同的水柱,水池的射灯也同时打开,配合着水柱来回晃动,将环境渲染得更加瑰丽辉煌。

1955年中苏友好大厦夜景
大厦还配备有不少的配套工程,如园林绿化、广场休息间、交通流线、停车照明等,与大厦的整体布局主次分明,和谐统一又美观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