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公园虽小,景点也不多,但每一处景点,都有自己显著的特色和造型。
公园东端的程璧光铜像,是为纪念当时被刺身亡的护法军政府海军总司令程璧光而竖立。程璧光,广东香山人。1916年任北洋政府海军总长。1917年7月,程率第一舰队南下广州,支持同乡老友孙中山发动的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海军总司令。1918年2月26日,程璧光在海珠岛北侧的长堤海珠码头遭暗杀身亡。
为纪念程璧光,孙中山以海陆军大元帅名义签署《通告程璧光被刺逝世讣电》,高度评价他首倡大义,率舰南下护法的功劳,同时,广州的国会非常会议决议为程举行国葬典礼,并筹划铸造铜像用作纪念。
1919年,广州军政府外交次长伍朝枢乘前往巴黎,向法国一家工厂定做程璧光铜像,历经5个月铸成。1920年2月,程璧光铜像被竖立在海珠岛东端,并于1921年2月26日举行了盛大的揭幕典礼。
程璧光雕像造型高耸,分为基座与人像两部分,基座为三段式纪念碑造型,碑身上镌刻有汪兆铭手书碑文;基座之上为程璧光戎装扶剑造型铜像,面东向着珠江而立,其方位与高度,与宽阔的珠江和长堤构成良好的均衡关系。

海珠公园东端的程璧光雕像与李忠简公祠
程璧光铜像的不远处,为铜壶滴漏亭。该址原是探花台,在公园建成后不久被拆除,改建成一座重檐庑殿顶的半边亭,专门用于放置原在广州北京路拱北楼上的铜壶滴漏。铜壶滴漏是中国古代利用水的恒定流量来计算时间的仪器。此铜壶滴漏铸造于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是当时广州城的标准计时装置。1919年拱北楼被拆除,铜壶滴漏先放在教育会寄存,后被安置在海珠公园的铜壶滴漏亭里。
铜壶滴漏亭的西侧,是李忠简公祠堂。该祠坐西朝东,面阔三开间,占地面积较大,因考虑到公园规模较小,为让公园有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供人游玩,在公园建成之初,广州工务局便与李氏族人协商重建祠堂,缩小规模。李氏族人同意,自行拆除旧祠堂,在原址上新建了一座牌坊与一处小型圆亭,命名为“李忠简公读书处”。
牌坊为三间四柱式样,传统岭南风格,牌坊上嵌有横额,额上题有“岭表名贤”四字,以纪念李昴英。圆亭造型则仿照北京天坛皇穹宇样式,底部设有圆形基座,四周设有栏杆望柱,亭子的主体为圆形围墙,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开一拱门,屋顶为单檐圆形攒尖顶,形象庄重典雅;亭内摆放有李忠简公塑像。
再向西,便是公园最高建筑——八角音乐亭。该亭为三重檐八角攒尖顶建筑,富有传统岭南亭台特征。亭下台基靠椅环绕;亭子立柱纤细,柱间饰有圆拱花罩,体现西式元素;屋檐翼角起翘,下坠风铃,轻盈玲珑;攒尖顶处装置一风向标。音乐亭的北面,挂有一匾额,题有“南亭”两字。每逢夏季的周六日,市内多支有名的军乐队便前来音乐亭演奏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音乐亭旁还建有一西式喷水池,池中央立有西式人物雕塑。喷水池以西是公共厕所,与喷水池之间设有西式柱廊花架相连。
在海珠公园的南北两岸,建有两座富于特色的建筑。北岸立有一座门口牌坊,作为公园的大门。牌坊为传统岭南风格,横额上有国民党元老、民国大书法家谭延闿题写的“海珠公园”四字。牌坊以内置一小型西式喷水池。
南岸临水处,架有一座中式歇山顶玻璃屋,以玻璃满洲窗装饰,屋外三面环绕着外伸的观景平台,游人可在此歇息和凭栏远眺珠江美景。

海珠公园入口牌坊,上书“海珠公园”几个大字

海珠公园里的音乐亭(右)与玻璃屋(左)
整个海珠公园的建筑风格,亦中亦西,中西交融,充分体现了民国初年广州地区的建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