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苗:博士,副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袁媛:博士,教授,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主任,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副院长徐苗,袁媛.门禁社区的设计控制研究:潜力与途径 [J].建筑学报,2015年第11期
“城市设计是以特定的城市形态来具像化公认的城市意义。”
在全球化、城市化、新自由主义与竞争思维的背景下,分异是当今世界城市社会空间发展的关键词之一。贫富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本地人与异乡人之间,持续与深入的分异在资本的裹挟下构建与重塑着后福特主义时代的城市景观,导致本已碎片化的城市社会空间更加分裂。作为典型的堡垒式的城市社会-空间构建单位,禁社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社会空间分异现象。在此背景下,各种参与城市建造的从业者,不管是城市规划管理者、规划师、建筑师甚至发展商,都有很多迫切的现实问题需要回答:如何应对这样大量的市场需求?如何认识门禁社区可能带来的发展契机与问题?如何在利用其优势的同时尽量消除对城市发展的种种负面影响?
门禁社区的弊端源于市场行为在提供或保障公共利益方面的失效是学界的共识。因此,理论上,由政府通过各种行政调节手段对门禁社区实行开发控制,应该而且能够在消除封闭住区的弊端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保障公共利益在门禁社区的发展过程中不受侵害。事实上,在开发过程中共同决定门禁社区具体形态的各方要素,包括市场需求、设计原则、规划条例、审批调整、以及政府、开发商及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协商等,正是城市设计控制的研究对象,是制定有效的城市设计策略的基础。这些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或规划政策,能够使相关的控制与调节在开发过程的早期设计阶段就介入,以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尽量以最小的代价将门禁社区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马库斯认为,每个事物都存在边界,“边界”一词本身是中性的;决定边界内外社会关系的关键在于,与边界外的居民相比较,边界内的居民在法律、社会、经济及政治事务上所处的地位是劣势、优势还是平等。那么,闭合结构与门禁系统并不必然地阻断或限制市民的社会交往活动与网络,也不必然能促进社区归属与领域感,其后果如何有赖于具体的城市空间环境;具体而言,有赖于门禁社区周边的公共空间的品质及其促进公共生活与社会融合的能力。因此,以公共空间为视角,构建门禁社区与周边公共空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是门禁社区设计控制研究的核心问题:门禁社区能否通过空间设计的调整为当地公共空间品质产生积极影响?如果能,那么需要做怎样的调整?在城市设计史上,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张力问题并非是一个新的议题,普遍的共识是“在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建立一个弹性但明晰的边界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能使城市性更加丰富” 。
本研究从区位、房价、住宅类型、开发的规模与时间跨度的典型性、持续性与集中性效应以及社区的成熟度等角度出发,选择了重庆市某城市片区的门禁社区集群为案例研究对象,其中涵盖四个嵌入型案例。研究由大规模的抽样式问卷调查、公共空间的参与式观察以及针对开发运营全过程中的发展商、设计者、规划师、政府决策者以及物业管理人员等的深度访谈三部分组成;调查了以门禁社区为主导的城市开发及形成的城市社区中公共空间所受到的影响,探讨在空间营建的各个环节中以最小化负面影响为目标的设计控制的关键性空间要素与可操控范围。

左图与右图分别为2007和2015年拍摄,该门禁边界从可以观望内部湖面景致的栏杆变为简陋的实墙,降低公共步道品质的同时,将门禁内尚属公共资源的水库彻底隔绝在公共视线之外。
研究表明,对于门禁社区的特点及其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私人发展商更加敏感,意识到公共空间及设施对于商业良性运营的作用与重要性,从自身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开发与维护门禁社区周边公共空间的价值;而公共管理部门与规划设计行业则反应滞后,忽视了门禁社区对城市社会与公共空间的显性与隐形威胁,如私有化公共空间与资源、商业配套重复建设引起的社会资源浪费、推高当地消费水平所引发的居住排他性等。相较于发展商与物业管理,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空间融合与公共空间的作用采取了较为放任的态度,对于整合公共空间环境与门禁社区资源方面的投入不够,缺乏前摄性的控制性规划与导则。完全市场导向的城市建设是对于之前以计划性经济为基础的公共管治的一种矫枉过正,在顺应新自由主义管治模式的潮流中忽视了新自由主义提倡的保障社会公平的“滴漏效应”。从自由放任的、服务于私人开发与投资导向向保障公共利益导向转变是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趋势,包括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的直接规划与建设、法规的权责明晰、设计规范的引导、规划审批的干预。
从调查中还发现,门禁与共享并非一对非此即彼、互不相容的矛盾事物;相反,两者有互补共存的可能和动力。通过对边界、门禁规模与共享服务设施三要素的精心设计与管理,门禁社区作为城市居住的一个有机单元,能够与周边社区空间想整合,和谐相处。
—— 边界效应:友好,安全感、促进共享、激发多样化的使用行为与社会交往;
—— 围合地块规模: 鉴于5公顷左右的围合规模是保证门禁社区与周边空间良好互动的上限,将公共可达的市政道路网格骨架缩小到150~250*150~250范围;
—— 共享的服务与设施:保障共享性以及功能与业态的混合性与完善程度,保护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商业运营空间,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与设施,促进混合功能、就业、社会融合。
围绕这三个要素,需要在刚性及柔性政策层面深入研究管控门禁社区开发的可行建议与改进措施,对现有设计规范与管理政策要给予即时更新与修订。如果城市设计如卡斯特尔所说“是以特定的城市形态来具像化公认的城市意义” ,那么未来中国城市意义的走向则取决于今天快速扩张与更新中的城市形态及其背后具象化的城市设计;在门禁社区这个议题上,我们应当谨慎对待在资本与权力的夹缝中挤出的城市形态,因为它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所公认的城市意义。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回复“067”,查看“城市形态迷思,用空间分析说话”回复“070”,查看“制度与转型——广州开发区三代园区演化评述”回复“071”,查看“哪里是珠三角就业增长最快的地方?”回复“075”,查看“城中村改造 = 市民化?广州猎德安置房社区的村民市民化状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