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从城市更新到社区复兴——田子坊的别样故事
分类
(编号:88)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NjAzMzU0Mw==&mid=402155501&idx=3&sn=f7ca5807b674333f1aab2fff580a5260&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上海规土
时间
2016-03-16 15:50:06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十几年之前,这里还只是再普通不过的石库门里弄那时,还没有很多人知道她几年之前,这里“闹猛”起来,人们说,她“横空出世”去年的国庆节,这里全天游客超过5万,被迫限流,人们说,她火的“一塌糊涂”一样的里弄,别样的故事田子坊或许不可复制,但她给城市带来的思考,就像石库门上带着青苔的雕花愈久弥新 于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北欧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日韩城市论坛中方组织者;欧盟“健康与社会”博士课程中方组织者。长期致力于西方社会学研究和上海城市研究。城市研究著述涉及旧城更新、社会空间、人文空间等。 开发前,田子坊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石库门里弄。2004年以后,田子坊开始“闹猛”起来。旧里繁华,这个意义不同寻常。2015年国庆节,田子坊居然有一块电子屏监测人流,每天客流像潮流一般,还有武警战士、公安民警在弄堂口站岗,火到了这个程度。上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我们把主流模式与田子坊对比一下,就能体会到田子坊好在哪里,或有什么重要价值。
1、城市改造的主流模式
1980年, 85%以上的上海人住在石库门里,人口拥挤,设施不好,大部分人希望逃离。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动迁,在某种意义上顺应了这个社会需求。一片片街区消失了,一片片高楼起来了,产生了上海城市的更新改造和建设的辉煌项目。 新天地是在旧式里弄做成的一个作品,保留了上海城市最具特色的建筑的外壳——石库门的立面,上面有历史信息。通过新天地的改造,上海人大吃一惊,石库门原来那么好看!原来认为只有土地值钱,现在知道土地上的建筑和历史空间也是值钱的。新天地是卢湾区政府跟开发商合作的,以开发商为主,做成了一个世界级的城市旧改项目,变成上海非常高档的商业综合性社区。 思南公馆也在旧街区,是一栋栋小洋房。这次改造把一个居住区域也变成了一个文化、时尚、商业、消费的区域。思南公馆的操作者是卢湾区原来的永业集团,是个国有企业。 这两个案例里都有一个很强大的开发商,后面都有政府的支持或者政府背景,这是我们所熟悉的主流模式。
2、不能割舍的石库门情结
上海人有一个不能割舍的情结,就是石库门的弄堂情结。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的确有这个情结。我从小就爬在弄堂地上打弹子。大家坐下来就可以聊天,夏天经常坐在弄堂里剥毛豆、看报纸、“噶三湖”。打牌时,有人问隔壁要一杯啤酒,马上就倒给他了。上海市民的情绪、性格、优点弱点,都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出来的。上海人这样一种弄堂情结,不是简单的怀旧,里面有交往,有社会资本。我们就在那儿成长起来,认识我们的朋友,跟同学一起上下学。 锅具修理工我们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坏了就扔掉。原来上海人家里包了馄钝,要送给邻居送,今天也已送不出去了,因为我们都有防盗门、猫眼。我们的生活空间经过改善,变得很安静、很大,但却一点都不“闹猛”,跟人没有交往了。接下去,旧区都将陆续消失。我现在关心的是,我们能不能保留原有的这种空间架构,经过复兴,仍然很热闹?
3、别样的田子坊离不开他们
泰康路北面叫田子坊,南面是日月光。泰康路的更新,跟主流模式不一样在哪里?上海现在的土地已经零增长,既要改造旧区,又要延续历史,也许田子坊能给我们现在的存量改造提供一些启发。 田子坊的弄堂文化有三处不一样的地方:没有国家投资,没有土地开发,也没有居民动迁。政府、学者、居民、创业者、艺术家在一个普通社区里做成了一个世界级的新改造项目。这是渐进式的、保护式的旧区复兴和改造,既保留老上海的味道,又焕发新的活力。 一是艺术家。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不好,要拆掉,艺术家却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陈逸飞到田子坊做空间开发,开创了上海文创产业。二是创业者。他们在田子坊租了居民的房子,“螺蛳壳里做道场”,把一个普通的旧式里弄做出了大生意。三是原住民。带头把房子租出去的是周心良先生。他是田子坊故事里的传奇人物,参与了城市复兴的过程。四是学者。2004年阮仪三、厉无畏、陈燮君等一批学者发现了田子坊,觉得“灵的灵的”。黄永玉命名了田子坊,阮仪三说田子坊保留了上海最多形式的建筑,是一个历史风貌保护旧区。厉无畏认为田子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创意产业。五是领导。打浦桥街道的一个位主政者跟他的团队发现、尊重和保护了民间的创意、创业,把原有的规划改变终止,让田子坊继续实验下去。
4、不要让田子坊成为孤案
田子坊成功以后,很多改造都想学田子坊,我觉得难。因为田子坊是机缘巧合、各种力量合力的结果。但是田子坊不应该成为孤案,存量改革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教益。田子坊的社会自发性和创造性,居民参与带来的政治、社会上的好处,这些能不能激发我们反思城市主导开发模式的得与失,软化原来的唯GDP立场? 一个普通的旧里,现在变得这么活跃,这么吸引人!田子坊里还有居民,仍然是一个混合的社区。我们现在有城市更新,但是缺少社区复兴。我们的旧区既能得到保护,还能“闹猛”,可能田子坊就是一个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