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李振宇演讲集锦视频
16年来,他透过飞机舷窗,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着世界各地的城市。通过他的摄影,我们观赏到了一张张惊艳无比的照片、一座座气势磅礴的城市,而他却在其中察觉到了城市发展的脉络。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李振宇
上海1940s
上海1980s
上海1990s
无独有偶,在西方柏林,城市原来也由与人的尺度比较接近的单元组成,每个街坊150到200米。对1920年代柏林的城市肌理进行分析,每平方公里可以达到80个左右的街坊节点。
但是,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师改写了城市历史。与现代主义建筑相匹配的生产力、与现代主义思想相吻合的交通和生产方式改变了城市。1950年代开始建设的东、西柏林,虽然在两种不同的城市管理模式下,却同样产生了迅速扩大的尺度变化。
法兰克福聚集了德国最多的高层建筑,是一个大尺度、小尺度互见的城市,有传统的100米左右尺度的街坊,到了远处,街坊开始变大。
再看洛杉矶,城市中心是高层聚集的地方,而越往外围越平、越缓、越散。当然洛杉矶除了散出去的肌理之外,在每个街坊里都蕴藏着一种后现代城市的产业和生活方式。
从东往西看上海,短短几十年间就形成了一种“长高”的势态,城乡结合部或者新区同时还“长大”了,街区已经经常出现四五百米的尺度。从闵行上空往徐汇、黄浦江、南浦大桥、世博场地看,城市尺度变得越来越大。
回归小尺度,反思中的尝试
Josef Paul Kleihues(克莱胡斯)
我们对比一下克莱福斯和鲍赞巴克,两个人虽然意见不合,但是有共同之处,就是把城市街道、街坊尺度控制在人步行可达范围内。
我们规划师对回归小尺度的解答是低层高密、功能混合、小型街坊,以及密窄路网。但这些并不是唯一的解答,而是我们今后需要持续补充和探索的。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