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80年代,我们从全国各地来到上海学戏。学完之后突然发现,这个城市不喜欢我们,我们跟这个城市发生的一切无关,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没有人来欣赏昆曲。因为城市节奏非常快,所有人都追求速度,跟昆曲反差很大。学了8年,我们的收入非常低,在上海根本生活不起,那个时候我们白天唱戏练功,晚上出去打工来养活自己。但我们从未放弃过对昆曲的坚守,因为我们永远有个信念:昆曲在我们的共同呼吁之下,相信这个城市一定会接纳这一项美的艺术。
表演者:张颋(饰杜丽娘)、卫立(饰柳梦梅)
80年代我们在台上演出,台下观众没有台上演员多,幕布打开以后,我们问,观众呢?底下只有三五个人,还有几个在睡觉,说天气太热,票价很便宜,里面有空调,可以度一个比较凉爽的下午。到今天,我们花了十年时间,靠上海昆剧团5班3代的力量,把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完整地搬上舞台,登上了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甚至布拉格音乐节。
曾经有个阶段大家都说,昆曲就这么“养”着呗,让大家知道中国有个戏剧剧种,叫昆曲。但是我们觉得昆曲是一种活态的艺术,关在博物馆就把它扼杀了,我们不甘心,我们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勤奋、突破、改变,没有什么不可能。
戏曲的综合性是最强的。《邯郸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中的每一“梦”,都有人生经典的故事。大家可以穿越到几百年以前,看看我们古人已经在思考的问题。这些剧目演出结束时,有的观众会问,剧本没有改过吧?就是汤显祖写的吗?我们说,这就是经典,越是古老的,就越是时尚,越是国际性。与今天、当下有对话,而不是因为600年了就要被关在博物馆里。
(以上内容根据嘉宾在SEA-Hi!论坛上的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