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立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是三场攻坚战,要细化分解任务,实施好专项行动。改善首都空气质量要锲而不舍抓,河长制要持之以恒抓。要改革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方式,居住小区附近规划有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的,宜先建再开发,避免“邻避效应”。
要标本兼治治理交通拥堵。坚持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加强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实施差别化交通需求管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行政手段,调节小汽车拥有量和使用强度。大力推行绿色出行,加强自行车专用路建设,推进慢行系统建设,鼓励规范共享单车发展。
要高度重视城市运行安全。完善应急指挥救援、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机制,形成全天候、现代化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
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编制专项实施规划并积极推动落实,千方百计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创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式,改变单一由开发商代建的模式,建立政府统筹主导的机制。重点解决安居问题,逐步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
要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普遍推行街巷长制、小巷管家制,在精治、共治、法治方面建立长效机制。要将控规与城市设计融合,制定街区设计导则,管控城市建筑风格的基调与多元化。重要区域、重要节点、重要路段、重要功能区都要编制城市设计导则。城市天际线、建筑高度、色彩、公共空间、城市家具、景观小品、牌匾标识等也必须编制设计导则。要建立综合执法平台,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把“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志愿者、监督员力量运用好,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注重运用法规、制度、标准管理城市,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