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萍 湖北美术学院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产物,产生于人类的智慧。广义的文化不仅仅只是意识形态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还包括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城市就是这种物质财富最具体的体现,因此城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城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又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城市文化。所谓城市文化,就是城市内的居民所赋予这个城市的精神内涵以及创造出来的生活环境,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生活习惯以及生产、居住、活动的空间环境[2]。城市生活环境指的就是城市的形态文化,它包括地理区域生态特点、城市规划布局、建筑特色、标志性建筑、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以及能够彰显城市精神内涵、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等。
当代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持续得到改善和提高,这就对精神生活有着更加强烈的要求,人们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不仅仅只是具备完善的使用功能,还需要成为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成为自己心灵的归宿。未来城市发展的竞争,已经不仅是经济实力、外部环境、高楼大厦的竞争,而且是城市文化实力和人文生态环境的竞争。于是,城市的文化建设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城市有没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已经成为判断一个地区是否具有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这个城市是否具有自信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准则。城市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城市人们共同期待的美好愿望[3]。
城市竞争力中的城市文化被列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4],是城市文化载体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化、行为文化、自然景观文化和人文景观文化等。城市中的人文景观文化,也就是构成城市形象系统的各种人文景观艺术,是最能够直观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质的,它包括建筑艺术、公共艺术、文化遗产等。
构建城市品牌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这就要求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体现出城市文化的战略发展方向和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目标,从而引导城市内部居民与城市外部目标公众的关注,形成口碑营销,达到传播本城市独特形象的目的,在城市竞争中占有先期优势[5]。同时这种战略方向和品牌建设的目标,还可以引发出人们心中良好的心理期待,可以对城市居民的个体行为起到引导作用,形成文明用语、文明行为的习惯,推动城市人文生态的健康发展,打造真正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形象。
构建中的城市品牌形象要能够充分反映城市居民与外部人群的审美心理需求与价值观取向,使人们在感知城市形象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对城市品牌形象的充分认可与支持,得到最大的正面传播效果。影响城市品牌形象最直观的感知就是城市的视觉系统。在城市视觉系统里,公共空间艺术的拓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柏拉图就曾指出“艺术”可以潜移默化地“浸润心灵”,使人品格提升。可见,美的艺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考,从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上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形成城市外在形象与内在文化底蕴的结合。
公共艺术也就是公共空间艺术,公共空间指的是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连接在建筑和自然环境当中。按照类型来分,可以分为大众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公共空间[6]。大众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草地、海滩等。社会生活公共空间如咖啡屋、餐馆、酒吧以及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形式的媒体。公共艺术则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作品与整体的视觉系统设计。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是城市发展必然会出现的产物,也是城市文明成熟的标志。它表达了城市的精神,体现了本地区的地域特色与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居民通过对城市中公共艺术的欣赏与感知,可以产生对本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因此公共艺术也是对公众进行文化与艺术教育的重要媒介。所以说,一个富有魅力、能够思考、能够感觉的城市一定是拥有良好公共艺术作品的城市[7]。
公共艺术作为人文生态景观,不但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环境、房屋楼舍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其突出的艺术特质也能够唤起人们对人生、社会、历史等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表达同一地区、同一城市共同的文化历史与价值观[8],因此,公共艺术具备一种强大的内在感召力,它不但可以改变城市的外在环境面貌,更能够长时间地影响着公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使得公众达到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内在人文环境与外在景观环境相互统一、相互和谐。总之,公共艺术在打造城市文化,塑造城市性格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作为城市中重要的文化形态,公共艺术不仅是城市的文化载体,而且由于艺术作品的开放空间特性,它也起着城市文化地标的作用。这种地标就是一个城市的符号与象征。具有地标特性的公共艺术是城市中最闪亮的文化明珠[9],例如一些经典的雕塑、壁画、景观与建筑,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城市中迅速辨认方向与位置,而且由于它们占据着人们的视觉心理中心,更能够凸显出这个场所的城市文化特色,因此城市中具有地标性的公共艺术不但是当代城市中重要的文化事物,更是城市的象征与符号。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悉尼的歌剧院,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品不仅仅体现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更赋予了这个城市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它们彰显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凝聚着城市的形象与气质,承载着公众的理想与需求,凸显着城市的性格与个性,并在岁月的流逝过程中逐渐积淀为城市的象征与符号。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爆炸性发展,中国的城市面貌有着趋同的危险。城市和城市之间越来越缺乏形象的识别感,塑造具有独特个性的城市文化意象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在城市不断扩大与建设的过程中,公共艺术在体现地域特色,传承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武汉为例,武汉作为九省通衢、荆楚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公共艺术的创作与设计更应该体现荆楚文化、码头文化、租借文化的特点。如磨山楚城公园的建设,展翼翱翔的飞凤铜雕就体现了“楚人崇凤”的民俗美学传统,是荆楚文化的具体体现;再如江滩公园的锚链雕塑,表达了武汉作为华中地区唯一的码头集散地所体现出来的码头文化。在改造老城区、增加现代城市的实际功能设施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老城的原有面貌。汉口江汉路的西洋建筑群就是体现租界文化最好的象征与符号,因此应该积极保护,有效地凸显武汉这座城市的文化个性。
文化与文明是人类进步的密码。随着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时代迈进,社会文化在转型,人文生态需要重建[10]。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作为城市形象的具体表现形式,已经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那些城市空间中的艺术作品,悄然无声地改变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提高了人们生活的品位。与城市整体环境相融合的公共艺术作为现代城市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可以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得到美的享受,让人们在艺术的熏陶下告别愚昧和野蛮,全面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带动城市文明的开放与城市文化的进步,构筑城市美好的生活空间和良好的旅游环境。
公共艺术由于其公共空间开放的特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公共的空间内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满足人性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观念、美学信息,能够引发观者的共鸣而产生联想,使得公众与作品、人类与环境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激发周围环境的艺术气息。例如英国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的作品“斜卧的女人体”,就充满了对女性人体的想象,富含深刻的寓意。当这样的作品被作为公共艺术展示在城市空间中时,可以充分调动起观者的想象力,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升人们的审美素质,促进城市文明的进步。
中国的城市进程在加快,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交通的便利,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相对于过去,这些新增加的公共空间无疑是最能体现城市文化魅力和文化特色的地方。地铁、机场、车站、广场的普遍使用,新城区的建设,老城区的改造,历史文化街的建设等都是城市生活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的公共空间。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不仅仅需要完善的城市功能设施,还需要感受城市的文化气息与享受精神的愉悦,这就需要加快城市的文化建设,加快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让城市充满艺术气息,让艺术感染人们。现代化的城市不再是钢筋混凝土的森林,而是人们的生活家园与精神家园。
现代城市中,地铁和机场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人们在面对交通运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要求在出行过程中得到审美享受与精神愉悦。作为重要的城市展示窗口,其逐渐成为传播艺术文化、展现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精神的重要平台。早期出现在地铁与机场的公共艺术以壁画、浮雕为主,艺术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只是把美术馆里的传统艺术作品形式置换到了地铁与机场的公共空间中。对于城市地铁与机场公共空间的整体营造而言,传统的公共艺术形式也只是起到了装饰点缀的作用,并未达到公共艺术彰显城市文化的真正目的。这就要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需要在充分理解地域文化特色和城市文化个性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设计与创作,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印象,包括导视系统、浮雕壁画,甚至是垃圾桶、休息椅等都要进行整体设计[11],以便产生最大的识别性,从而展现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
随着城市发展建设进程的日益加快,根据城市的整体规划,旧城中心区原有的老房子、老街道,原有的市中心区域以及中心区域的公共空间已经不具备现代城市所要求的使用功能,因此,在进行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时,设计师必须要考虑在尽量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翻新,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环境面貌,让人们能够追寻城市发展的轨迹,呼唤起曾经的记忆,寻找到记忆中的家园。同时以广场为代表的公共开放空间,可以拓展公共艺术作品的表达形式。例如街头雕塑,可以表现原有居民的民风民俗与生活习惯。旧城中心区广场的发展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它是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广场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城市文化的聚集地,也是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园。
城市街区既是城市居民开展日常公共生活的空间场所,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的老街区不但是居民开展公共活动的空间,也是交通联系以及绿化生态建设、休息放松的公共场所。它所具备的空间物理形态特征,如肌理、景观、结构、场所等,反映了原有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蕴含着特有的文化价值与潜在的经济价值,这里也是人们追寻记忆,赋予精神情感的场所。例如北京四合院之间的胡同,就是人们寻找精神家园,寄托怀旧情感的最好去处。无形之中这样的胡同也就成了城市中的公共艺术空间,那富含历史文化价值的一砖一瓦,每一个门槛都是真正的公共艺术品,因此在旧城区改造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原有的景观生态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凸显出城市的文化特色,体现城市的精神。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在全球文化日益趋于一体的大势下,保护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不但是本地区历史文化的客观再现,更是千百年来本民族文脉的延续,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是各个地区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的真实写照,是先人留下的珍贵遗产。它记载了过去城市居民的生活、生产以及历史发展的变迁,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散发着城市的特色与魅力。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实的历史再现,富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有着非凡的文化价值。把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成为公共艺术空间,例如扬州的东关街、福州的三坊七巷、武汉的户部巷等,都反映了当地居民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整个街道的建筑风格反映了这一地区的民风与民俗,显示了本地区的地域特色,延续了地区的历史文脉,体现了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在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将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相兼顾。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的城市在飞速发展[12]。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面貌一样,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不仅需要物质文明,还需要精神文明,更需要丰富的情感世界,城市中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打造城市文化的需要,更是凸显现代城市文明与塑造城市形象的关键。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不仅能突出地显示城市的文化个性,还能满足生活在城市中人们的审美需要与精神需求。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不但需要注意空间利用的合理性、自然景观的生态性,而且需要重视公共艺术作品所表达出的城市文化内涵。
吴萍(1970—),女,武汉人,硕士,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思维与视觉表现以及数位视觉艺术。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WANGZhong.IntroductiontoPublicArt[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7.
[2]杨东平.城市季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YANGDong-ping.CityMonsoon[M].Beijing:OrientalPress,2012.
[3]傅绍万.城市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FUShao-wan.UrbanandCultural[M].Beijing:CommercialPress,2014.
[4]刘合林.城市文化空间解读与利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LIUHe-lin.UrbanCulturalInterpretationandUseofSpace[M].Nanjing:SoutheastUniversityPress,2010.
[5]文春英.城市品牌与城市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WENChun-ying.CityBrandandUrbanCulture[M].Beijing:ChinaCommunicationUniversityPress,2014.
[6]刘洪波.公共空间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LIUHong-bo.PublicSpaceDesign[M].Harbin: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Press,2009.
[7]贝淡宁,艾维纳.城市的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BELLDA,DESHALITA.TheSpiritoftheCity[M].Chongqing:ChongqingPublishingHouse,2012.
[8]吴昊.城市公共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WUHao.UrbanPublicArt[M].Beijing:People′sFineArtsPublishingHouse,2012.
[9]张鸿雁.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ZHANGHong-yan.UrbanCultureDasKapital[M].Nanjing:SoutheastUniversityPress,2010.
[10]吴忠.城市文化与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WUZhong.CityCultureandCivilization[M].Beijing:People′sPublishingHouse,2011.
[11]赖亚楠.设计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的文化系统[J].包装工程,2014,35(14):137—140.LAIYa-nan.DesignCulturalValuesandSocialCulturalSystem[J].PackagingEngineering,2014,35(14):137—140.
[12]格莱泽.城市的胜利[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GLAESERE.VictoryCity[M].Shanghai:ShanghaiAcademyofSocialSciencesPublishingHouse,2012.
注:配图与原文无关
------------
中国公共艺术网(英文简称cpa)是中国公共艺术第一门户网、中国最权威公共艺术学术平台、中国最大公共艺术资讯空间,是以介绍、研究国内外公共艺术为宗旨的权威性、公益性、学术性资讯平台,是促进全球公共艺术文化信息传播、推动国内公共艺术建设的理性化发展、提升广大公共艺术从业者专业能力的最佳阵地。
:: 中国公共艺术网出品 ::
website:www.cpa-net.cn
e-mail:cpa-net@qq.com
微信号:cpa-net
涉猎全球艺术前沿资讯
创想公共艺术未来
Posted images are the property and copyright of their respective creators and/or owners. If you own the copyright to an image displayed on this WeChat and would like the image to be removed, please contact us. / 中国公共艺术网及下属各平台发布的任何文本、图片、图形、音频和视频资料产权或版权均归属各自的创造者或业主。如果你拥有版权的信息资料显示在了中国公共艺术网或下属平台中,且你并不喜欢这样,请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