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波带让传统信号灯进化为“城市医生”,为城市“毛细血管”疏堵,提升社会的整体出行效率。随着机动车辆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开始凸现潮汐现象:早晨进城方向交通流量大,而晚上出城方向交通流量大。为畅通城市道路交通,缓解潮汐式拥堵问题,各地开始向智能交通系统要“药方”,其中,“绿波带”就是一剂良方。
“绿波带”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智能信号灯控系统,通过地下线圈等感应路段车流量,自动对该路段上的若干信号灯进行协调,使车流按限定时速行驶,以达到车流有序、高效通行的效果。从驾驶员的角度看,绿灯就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所以被形象地称为“绿波带”。
在“绿波带”背后,四大要素发挥大作用:一是准确、实时、全面反映道路交通状态的智能感知系统;二是成熟的控制系统;三是与之相符的信号评价体系;四是专业的信号运维服务队伍。这四大要素缺一不可,否则,独立难支,难以发挥作用。
近年来,深圳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2017年,建设了全市最长的“绿波带”,长7.6公里,覆盖12个信号灯路口,平峰期车辆通过时一路绿灯,可保持50公里/小时的车速;全市共568个绿波带路段,覆盖了约452公里的道路,平均车速提升了25%以上,237个路口行人过街等待时间平均降低了10%,效果显著;另外,深圳还设置了103个流向的行人绿波,以保障行人过街安全。
2018年1月底,浙江省金华市的绿波带投入试运行,成为全国首条“双向不等速”绿波带。通行效率提升了15%~20%,遇红灯次数减少2次,通行时间节省2分钟左右。
2018年,北京市也将在中心城以及副中心的主要道路,继续增建“绿波带”。
未来,采用信号控制与车联网进行整合是大势所趋,利用“大数据”进行信号优化将是城市治堵应关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