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你心目中的小西湖片区应该是什么样?
分类
(编号:88)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Q0ODY5OQ==&mid=400624774&idx=1&sn=4172458a6aa4a2f638aba86b76433e1a&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南京规划
时间
2015-11-23 18:33:13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为探讨南京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复兴模式,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利用在宁高校的智力资源和专业力量,推动在宁高校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今年7月,由南京市规划局、秦淮区政府、南京市城市规划协会和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联合发起,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三所高校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志愿参加,开展了南京市秦淮区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小西湖片区保护与复兴规划研究志愿活动。 活动自启动以来,三所高校近50名志愿者利用暑期冒酷暑进行了细致的现场走访调研,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为研究方案设计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三所高校的13位导师也给予了精心指导。9月中旬,组织了中间成果汇报会,进一步对规划方案进行深化完善;11月初,由张松、叶菊华、胡敏、相秉军、童本勤等国内知名规划专家和薛冰、姚远等历史文化保护学者组成专家学者组,对三所高校师生的五组规划研究设计方案进行了点评,共同研讨对南京市现存的明清时代的街区、风貌区的更新保护路径。 专家认为三所高校的五组方案在历史风貌区更新理念、实施策略上有了新的尝试和创新,进行了大量详实的现状和历史信息调研和资料收集工作,为研究方案设计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规划研究成果符合既定目标,达到了活动组织的目的,为下一步明确设计思路及具体项目操作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11月18日,南京市规划局、秦淮区政府和南京市城市规划协会、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就秦淮区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小西湖片区保护与复兴规划研究方案组织了总结汇报,对三所高校暑期研究生志愿者活动进行总结,会上颁发了由市长缪瑞林亲笔签署的志愿者荣誉证书。同时,三所高校师生的小西湖片区规划研究社会实践成果也全面进行了揭晓。 高校师生参与历史风貌区保护的社会实践,为今后明清历史街区的规划提供了新鲜思路 此次高校师生志愿参与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复兴规划研究活动,在国内尚属首次,也是当前历史文化规划保护领域的创新性探索。 活动主体: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三所院校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 活动组织:利用暑期形成志愿团队参加风貌区的规划研究,每个学校各自组成两个规划设计小组,每个小组设导师2-3名,研究生6-8人组队(由规划、建筑、历史文化及社会学等相关专业构成)。 活动形式:自愿报名,由导师领衔指导设计。 活动指挥:为强化活动的组织,还专门成立了由市规划局叶斌局长任组长,秦淮区政府程军副区长、市规划局陈乃栋副局长、南京大学丁沃沃教授、东南大学韩冬青教授、南京工业大学胡振宇教授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程负责活动的指挥和决策。 活动意义:进一步动员了社会、高校、地方政府、当地居民以及全社会热心历史文化保护的人们,共同关注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在修缮更新过程中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同时,活动针对当前历史街区保护的问题和困境,不设过多限制,高校师生们围绕解决历史风貌区的民生、活力和文化与风貌传承等问题展开研究,为今后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保护提供新鲜的思路。 小西湖片区基本情况 小西湖片区位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老城南历史城区门东地区,为22片历史风貌区之一的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规划研究范围北临小油坊巷、小西湖小学,东至箍桶巷,南抵马道街,西至大油坊巷,总用地面积约4.69公顷。 作为规划确定的传统居住区及传统文化展示片区,小西湖片区历史积淀深厚,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处及推荐历史建筑、风貌建筑及古树、古井若干。 该片区虽然基本保留了明代、清代的空间格局,但环境较差,公共配套设施缺乏,环境整治及房屋更新改善迫在眉睫。不仅要通过规划研究,充分发扬传承优秀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必须探索由遗迹保存走向文化再生的历史地段更新途径。 为此,本次规划研究迥异国内以往的做法,通过有机组织,采用了多个团队在同一街区开展规划设计,并在团队构成上涵盖了规划、建筑、历史文化及社会学等诸专业,更加契合历史街区保护和有机生长,是国内历史街区规划保护的创造性探索,将对今后历史街区保护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三所高校的规划志愿者在导师指导下,历时3个多月,开展了深入、详尽的入户调研及城市设计。不仅对现状产权关系、居民构成(原住民比例)、建筑功能属性、建筑质量、基础设施、居民生活条件、历史文化资源等各类要素进行详细调查与评估;而且在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及历史资源点的基础上,策划完善各类配套设施,改善环境及卫生条件,并赋予地段内历史文化展示及利用的功能,并提出分层次、分阶段、强制性与弹性控制相结合的推进实施方案。 目前披露的五个方案,既充满了多团队、多专业思维碰撞的火花,体现了年轻人的活力和奇思妙想,在历史街区的更新理念上也涌现出新的思考和创新,不少方案甚至对如何引入市场要素进行了思考,对资金筹措、原住民问题等实施策略提出评估意见。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开拓了历史街区的保护思路,也为下一步的深化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