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思考,爱行动,怎么能够忍受流水账式的报告!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绝对是深度,脑容量不够的慎入!
【如果公共空间变得安全】
在一个叫“de Achthoek”的地方上,看到一群小孩子在玩耍,我一开始很好奇他们不用上课么?原来,那里就是一个学校。
然后还发现一个告示牌,学校区域,限速15km/h
老实说,这里其实车流并不算多,不过这场面着实让我惊讶了好一阵子。心里想,如果是换在内地,家长们不把这学校拆了才怪,竟然没有把孩子用围墙圈养起来,太不可思议了!而且,怎么能够在马路上玩耍呢,万一被汽车撞了怎么办?!
另外一个有趣的画面,其实很多做城市规划的朋友都分享过类似的,这次算是亲眼看到了。同样一个桥面,如果停放的是机动车,租金收入会怎么样。如果是做生意,收入会怎么样?放了机动车,这片土地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如果是让人和人之间进行交流的话,会怎么样?
我引申出来想谈论的是,如果公共空间是安全的多元的,那么这片土地一定会更有活力。
很多做城市规划的,常常会强调的是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正如我们去寻找合租办公室也一样,白天这里是上班的地方,晚上是经营的茶馆咖啡厅,深夜还可以提供给朋友借宿。这样一个租金一片土地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了方便,效率提高了,资源节约了!
就正如学校在限时或者周末把运动场地提供给社会人士使用一样道理;也正如司机通过app把顺路的客人带上并且挣钱小钱一样道理。
然而我们也看到不少反面例子,很多城市地标,例如广州的海心沙花城广场,平日白天真的仅仅是一个景观,并没有活跃的社群和本土的人气。仅仅提供“到此一游”的拍照背景供游人享用。可能我们都知道或者经过花城广场,但真正进去里面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说有故事或者回忆了。
又例如,很多高校的研究室器材,买了在这里就只能自己用,甚至买了都不怎么用。好几十万百万就放在哪里,成为院长校长报告的政绩。也许可以为社会上一些兴趣爱好者提供方便,联合开展科研呢?
没有围墙的地方,不仅仅是互联网,很多公共设施、土地都是开放的,连地铁和火车站,都没有严格的审查,更不用说安检。也许有一些人的逻辑是,如果这是一个人与人交往的社区,人们会互相监督。同时,开放促进了交流和互动。如果我提供了让你表达的空间,为什么你还会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呢?
反观有些地方,各自做隔离,建构了很多封闭的空间,建立起有形和无形得墙,也逐渐地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隔离和封闭。
【城市,不是水泥建筑的城市】
我们所认为的城市化应该是怎么样的?高楼大厦?各种先进科技?
这一次,我看到不一样的可能性。
在阿姆斯特丹,我看到各种动物,当然主要是鸟类禽类。还有各种植物。
走在这个城市,就恍如置身在大花园一样。
这是生活之地!
而反思是,内地的城市化和GDP,是以基础建设来带动的,高耗能高污染而且不可逆。我们真的要继续走这条路吗?让原生的动植物都搬到植物园动物园里,种上整齐划一的造型树,这是高高在上的设计者的游戏。而我们需要的,是模板式的城市吗?
城市,不是器具的集合,更不是建筑物和机动车的集合,应该是一个人群的集合,而人群的集合,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自行车最大,然后是行人和公共交通,最后才是私家车】
不管怎么样,“自行车最大”——这个逻辑在这片土地上就是真理。
行人和自行车横过马路的时候,公共交通和汽车是会让你的
而很多时候,行人如果在自行车道(甚至在人行道上),也是要礼让自行车的。
我也试过在一条共用车道上,挡住了私家车的去路,而自己一直不知道。因为,后面的车就这样默默地默默地等待着。
除了道路使用者的互相礼让,更重要的是城市设计——通过各种方式让不同道路使用者安全使用道路。
首先,是在道路设计上保障行人和自行车的路权。
而其次,路面材质上也有不同。我在一个公园里看到有自行车道和行人道的划分,自行车道是很舒适的沥青水泥路,而行人道则是砂石路。那么如果自行车走在砂石路上,会很不舒服。设计者通过让你走得舒服和不舒服,就已经可以引导车流。
同样的,减速带的设置也很巧妙。一个比较大的缓坡或者中间一个凸起。不太影响自行车和行人通过,但会让机动车稍微减慢速度。
又例如,机动车停车位的设置,有部分是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之间,也有部分是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之间。但一般很少是设计在道路上,总之一切以不中断道路通行为原则。
还有各种的指引和路边,从心理上或者客观上来降低机动车的车速。
提倡绿色出行,这个口号我们经常说,但其实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而已。当然了,要明白到,这肯定是非此即彼的过程,不可能一个对单车友好的城市又会同时对机动车友善。在天平的两端,要么今天我们主动去选择避免明天的崩溃,要么我们等待崩溃之时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
【互动】
有关荷兰没什么人戴头盔问题,有朋友带来了如下反馈:
“欢迎来到阿姆斯特丹:) 关于不戴头盔这个问题,我问过荷兰朋友,他有些意外地反问:Why I need to? 我的感觉是荷兰人是在自行车上长大的,他们从自行车上摔下来的几率太小,在这个自行车有专门车道而市区里汽车和有轨电车共用车道的国家,汽车车速不会太快,所以汽车撞倒自行车的几率也很小,所以,荷兰人基本上只在真的专业骑车户外运动的时候全副武装(很专业很帅的哦!),其他时候,他们认为不带头盔汽车更方便,头盔没必要。(当然严格来说这样是不对滴)。但是刚开始学车的小孩是带头盔的。希望对你们有帮助。祝取经顺利!”
记得曾经也有一位外国的朋友说:“如果这事情不太安全要带头盔的话,我们做来干嘛?所以,想办法让骑行变得安全便捷。”
这,就是拜客的使命所在!
所以,今天的问题来了。城市人,我们应该怎么定义呢?生活在城市?而什么才叫做“城市”?
了解取西经行动,请点击“阅读原文”
码字很辛苦的!特别是大脑活!赶紧打赏一点辛苦费!
---------------------------------
俊步,是一个“陈嘉俊及其好朋友的故事书”
俊步,是一个分享原创思考的平台
俊步,是一个记录成长轨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