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本综合客运枢纽良好的交通衔接是通过对阻碍公共交通一体化的四大因素进行改善而实现的。
1)缓解物理性抵触。
换乘中的物理性抵触主要是因站内乘客移动距离长、上下移动较多等造成阻碍。它与交通设施的布局关系密切。因此,在枢纽的建设或改造阶段,应以就近布局交通设施为原则,从而缩短换乘距离。同时,从确保换乘畅通角度考虑,还应注意交通流线的交织和疏导,做好乘客滞留空间的预留规划。
2)缓解心理性抵触。
乘客换乘的心理性抵触主要是由于线网、车站设施结构布局复杂,信息服务不完善,信息可读性差或难以理解以及乘客对换乘地点或方向的不确定而产生的心理不安情绪。为减少心理性抵触,应重点简化车站设施布局和优化换乘流线,以便乘客把握车站设施的结构布局,并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可成为地标的雕刻品或艺术品,以利于乘客掌握位置方向。当换乘距离较长时,为减轻乘客的心理负担,在换乘通道的设计中引入艺术元素、赋予换乘通道适当变化等也非常重要。
3)缓解费用性抵触。
费用性抵触主要包括因换乘而增加费用或购票付费手续等的烦琐。为减少费用性抵触,通过联合不同运输企业的收费制度,考虑优惠折扣、统一收费标准等是有效之举。通过灵活运用IC卡,可较为容易地设定多样化的优惠折扣。为满足乘客多样化、跨区域的出行需求,不同城市之间、不同交通系统之间的IC卡通用化对提高乘客的出行便利性非常有效。
4)缓解时间性抵触。
时间性抵触主要来自换乘时的等候时间、因换乘流线拥堵产生的等待时间等。为减少时间性抵触,合理调整不同交通系统之间的运行计划以缩短换乘时间尤为重要。此外,应努力提高公共交通运行的准点率,在发生晚点时,应提供实时、动态、准确的晚点变更信息,使乘客有效利用等候时间,缓解乘客焦躁不安的情绪,减少换乘过程中的时间性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