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35有诸多亮点和突破。首先内容更全面。规划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国际化提升到了更高层次,同时涵盖了科技和文化的内容。另外,过去的总规只是从城市自身角度来看,而这一版上海总规谈到了区域协同和区域一体化。
其次思考更理性。新版总规提出了以前规划没有的底线约束,并且把生态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这几个方面的概括也非常具有创新性。同时,这版总规也贯彻了中央城市建设工作会议的一些精神,与国家大政方针有密切关系。
此外,编制方法更具示范性。编制规划前就对18个课题进行充分研究,针对一些城市问题提出总体发展思路,所以这轮总规无论是总体思路、编制方法、技术手段,还是“1+3”的规划成果、“开门办规划”公众参与方面,相比以前都有很大进步。同时这轮总规也不单单是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力量,还集合了同济规划院、中规院上海分院、地调院等多方力量为上海群策群力。
联合国伊斯坦布尔人居会议提出“安全、健康、幸福、充满希望的城市”,我觉得这样的城市才是满足老百姓基本要求的城市。上海2035提出打造15分钟生活圈,提出绿地、轨道交通网覆盖率,提出每个10万人以上的新市镇都要通地铁,这些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但是总规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在我们意识到城市规划是一个公共政策,要结合两规融合、多规合一,包括城市规划、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一起寻求解决方案,同时实施措施也要仔细落实。
目前,全国很多城市都在编制总规,上海2035在编制方式、规划前瞻性,以及城市弹性等方面都能够为其他城市提供一些启示。编制方式上,很重要的一点是先要有一个对原有总规的评估,然后对新一轮总规进行预评估,明确原来的规划里缺什么,应该补什么。另外,事先要研究一些课题,将城市中出现的现状及问题研究透彻以后再编制规划。编制规划的时候,先编一版纲要很重要,从顶层设计看城市到底如何发展,帮助规划师理清思路。此外这轮上海总规的公众参与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前瞻性方面,上海2035文本里写明立足2020、展望2035、梦圆2050,设定一个更高的目标,想得更为长远,这也为各地规划院提供了一些经验。
有关城市的弹性、灵活性,一方面是韧性城市的推广,提升城市应对各种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的能力,包括贯彻住建部提出的“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另一方面是空间上的“留白”,这是所有转型发展的城市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人文之城”的建设角度,我对上海文化建设的下一步发展主要有3点建议。
第一要培育城市文化,包括培育城市居民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人”。上海已经有一些文化设施来培养大家的艺术水平、艺术情操,但恐怕还要再大众化一点,需要适应不同层次的人的需要。过去上海具有多元的文化,但现在好多都没有了,比如京剧团、越剧团等,我们需要慢慢恢复上海的特色,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第二是基础教育中的美育方面。目前孩子接受的熏陶大多是技术性的,而不是以文化为出发点。实际上文化培育与价值观有关系。比如上海建设重大设施、造大歌剧院,但没有培育市民对歌剧的欣赏能力。欣赏歌剧除了有钱有闲,还要有文化修养才行。所以只有硬件还不够,演出场次、观众数量也需要提升,当前的人文教育本身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第三要培养本地驻场剧团。过去黄浦区有许多剧场、影剧院,现在想一点点恢复,但缺少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驻场的剧团都消失了。现在唯一有驻场剧团的是上海交响乐团。
上海的文化建设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要有顶层设计,提出目标,并制定措施。上海2035比之前有很大进步,提出很多具体的指标,比如文化保护控制线、生态保护控制线、历史建筑保护、风貌道路、风貌河道等,把过去只是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扩大到整个市域,扩大到郊野。总规具有指标性,而上海的文化事业发展则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