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城市交通的解决办法
关于本书的第一大部分已经学习完毕,该部分主要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第二大部分,探究城市交通的解决办法,面对富裕和机动化、人口集中的发展趋势,以30个大城市为案例,说他们过去采用的发展策略;现状的情况;未来规划和前景。
这些城市中伦敦比较特殊,机动化时代前就已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而且,几十年前就开始对城市规模进行限制。洛杉矶、丹佛、盐湖城是汽车时代发展起来的城市。其它26个城市中的大多数,前机动化时代就已建起来了,有自己传统的结构和路网机理,这一方面和国内城市比较相似。
城市案例样本比较多,一个个介绍比较费时间,意义也不太大,这次读书会按照该部分目录框架,五种战略会选取典型城市进行介绍。
导言
一、城市结构的含义及决定因素
城市结构是指城市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城市范围内住宅、工作岗位和其它活动的分布。在没有结构的城市里各种活动场所均匀分布或凌乱分布,这种城市里没有一个明显的市中心,也找不到某一地方专门集中的某种活动。有结构的城市里,市中心(2.6—27k㎡)很重要,但只是大都市区的很小一部分。
影响城市结构的因素有四种:地理特征、相对可达性、建设控制、动态作用。
相对可达性:影响人们去各种活动地点的是相对可达性,不是绝对可达性。大城市里总的可达性比小城市低得多,但是许多活动精彩、质量高,可以抵消可达性低的不便。如果总的可达性低,人们会要求缩短交通时间、费用。市中心从绝对方面来说不容易去,从旨在吸引人民的各种活动来说,是最容易去的地方。
建设控制:过去,许多大城市结构或多或少受居住或者地主控制。今天必须靠规划管理。规划管理对于制止消极建设方面已被证明是有效的,比如伦敦、哥本哈根、洛杉矶不准建设高层建筑等等。但在获得积极的目标方面,效果不算太大。
动态作用:一座大楼的建起影响第二座大楼的位置。市中心提出交通设施建设需求,交通设施建好后又反过来使市中心更吸引人。一个强大的市中心的存在,它本身就能使这个中心永远存在下去,然而美国经验表明,这种保证也不一定可靠。
关于地理因素无能无力。建设控制,如果政治力量强大,也能见效。相对可达性能自动发挥影响。决定相对可达性的交通政策对城市结构有着极大影响。所以,对于一个城市结构,除受地理约束外,大部分由相对可达性决定。
美国在市中心以外地区建设的大规模汽车路网,改善别处可达性,市中心由于拥堵及公交衰退,可达性下降,这种变化促使城市结构变化,市中心衰退。这种相对可达性变化产生的趋势和现有城市结构的角力,也要由城市的发展速度来决定(一个迅速发展的城市比一个稳定的城市更容易改变其结构)。当分散的力量占压倒性的时候,只能规划管理控制。
美国在市中心以外地区建设的大规模汽车路网,改善别处可达性,市中心由于拥堵及公交衰退,可达性下降,这种变化促使城市结构变化,市中心衰退。不过今天的美国城市中心在重新热闹起来。
二、解决交通问题的5种办法
城市结构与相对可达性之间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两者互相影响,还受地理、历史、规划管理等影响。大城市的交通必须在这些不同力量之间取得一个稳定的、相对平衡的基础上来解决。
本书在后续5章介绍五种解决办法。每种解决办法都不完满,也难分优劣。
第三章 充分发展小汽车
一、城市布局形式
小汽车有很多优点,所谓解决小汽车引起的问题就是要把城市建设的人们能完善地使用它。人口在20-30万的老城镇,常能充分发展小汽车,同时又保证他们原来的城市形式不被破坏,保存原来的、许多最好的街道和建筑。
欧洲许多这类规模城镇,改善他们老的放射路,环绕市中心修建了内环路,附近建设了停车场,市中心不受干扰而又能使小汽车出行者不会感到太不方便。英国、美国很多新镇也是这么做,方格路网,全盘机动化。
在较大的镇和城市里,不可能为每个人提供足够的道路和停车场,除非改变传统的城市形式,不让有一个强大的市中心。新建的大城市也是一个道理,如果要有市中心,也是一个不能起到传统中心功能的小中心,很多活动必须分散到小中心或者根本不在市中心。
三级路网结构:高速路、干道、小的集散路
这种布局形式的设计思想是要使小汽车在全城各处都能通行无阻。没有小汽车的人乘坐公交在干道行走,车速很快,骑摩托的人也没问题。但是对行人来说,这样的道路是不安全的,不人性化的。
二、洛杉矶
洛杉矶示意图
1. 概况
洛杉矶路网布置成格子网,除了闹市区外,大部分地区较为单调沉闷,房屋大多为低层,城市环境外貌不太好看。街道毫无生气,除了坐在小汽车中人们外,很少有行人。
洛杉矶街道
洛杉矶因为害怕地震而限制闹市区发展,控制建筑高度,市中心活动量较小,晚上只有4万人住在那里,大部分为浪荡儿,充满了危险。
2. 交通系统
洛杉矶早期的发展归功于铁路。首先促使这个城市低密度向外发展的也是铁路,20世纪初沿铁路网和电车网站点发展了许多村镇和居民点(不知道可不可以称为前小汽车时代的“TOD”?)。
30年代,人口和小汽车迅速增长,城市交通开始拥挤起来。南加利福尼亚汽车俱乐部,1938年提出修建汽车路的想法,为消除穿越市中心汽车路的交叉冲突,开始建设立交。1941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路(高速路、快速路)。
洛杉矶立交
至1970年,以高速路为骨架,建立了通行能力无可匹敌的道路体系。电车被拆除、铁路被关闭、公交境况也不佳。洛杉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开车的人们只能呆在家里、车祸比例高的惊人、平均上班距离过长(伦敦的1.5倍),一般家庭为了生活需要,需要两辆汽车。
3. 将来的规划和前景
洛杉矶在应对未来人口和小汽车增长时,处于进退两难之中。维持过去低密度发展模式,平均上班距离将由9km增加到15.3km,交通量增加2倍,高速公路需要扩大到7-8倍,这个办法不太能行的通,除非限制人口数量。
另一种办法是采用较高的密度,有3种形式。
1)采用疏散政策:工作岗位均匀分布在大都市区,缩短上班路程。独户平房改成低密度住房。交通将全靠在现有城市地区内兴建更多的高速路。
2)长廊政策:沿市中心放射路采用TOD开发模式。
3)建立许多中心:增加的人口集中到约30个中心里去,包括市中心。各中心由公交线连接,中心盖高层公寓,郊区独户住宅。
规划人员喜欢多中心的办法,交通局长喜欢长廊布局。然而,在美国,把规划现实到城市里去,有很多制度上的困难。关于交通机构,不介绍了,差不多就是小政府、个人主义一类的事。
三、丹佛和盐湖城
从研究城市布局与交通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城市很相似,被认为是未来的洛杉矶。丹佛和盐湖城都远离别的城市,没有被别的大城市侵蚀之忧。群山环抱,经济繁荣。
丹佛市示意图
两个城市大部分用地用格子网划分,大小一样的街区,每个街区都建有一家一户的平房住宅,每家都有两个汽车库。盐湖城当初建城时没考虑到将来如何发展,选在山脚下,即今天的市中心所在地。
两个城市的市中心相对来说都不太重要,市中心工作岗位都不到总数的10%,郊区布置有大型商业中心,市中心只有很小一部分零售业,市中心处于难以维持的局面,慢慢衰落。
然而,大多数人喜欢有一个市中心,他能缩短服务距离,并为全城提供一个服务中心。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地区,可促使艺术繁荣,也是重大事件或节日的自然集合场所。
两个城市闹市区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能提供足够的道路和停车场,吸引人流而又不损害这个地方;或者说服美国人拥有小汽车的人坐公交来市中心。
1. 交通系统
盐湖城交通系统简单,只有道路没有铁路。这个地方的人习惯于使用私人交通工具,过去骑马,现在靠小汽车或出租车,没有乘坐公交的习惯。步行或者骑行的人也几乎没有。丹佛的情况类似。
过去骑马作为私人交通工具
两个城市很少有交通拥塞问题。他们交通系统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私家车的人怎么办;只有一辆车的家庭,老人、主妇、孩子怎么办?这些是所谓充分小汽车化城市正真(但看不见)的交通问题。
2)必须考虑城市的布局形式及其产生的生活方式。
2. 规划与前景
影响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因素是规模,却常常被规划当局所忽视,没有去控制。城市规模的每一次扩大,交通问题就变得更严重,出行距离拉长、密度增加、交通量增加。未来两个城市的人口都将增加,城市规模也将增加,地方区域交通管理区在应对“污染、解决真正的交通问题、…交通安全”等问题时,提出快速客运(PRT,personal rapid transit)建设计划。
快速客运(PRT,personal rapid transit)
(关于prt的详细信息请看https://zhuanlan.zhihu.com/p/36483697)
对于充分小汽车化的城市来说,PRT是解决其交通问题的一个有意义办法,但是造价较高。这个城市是否负担得起他的造价,将来是否有足够的乘客,这些问题,目前尚不清楚。盐湖城也只是对公共汽车服务加以改善而已。所以美国较小的城市里,也仍然是用平凡的公共汽车来解决交通问题。
未完待续!
【作者】J.M.汤姆逊
文稿整理:尹文涛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