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背景、区域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气候类型、生物面貌(群落)等地学要素强烈影响着当地人类活动,大地构造部位和所处的地貌类型起主导作用,就生态环境而言,不同的纬度具有不同的气候带和不同的动植物种群——植被类型、植物群落、林木景观和动物属种等生物特征。
就人文社会文化而言,不同的地貌和气候带会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产生影响。人类聚居地也同样形成不同的人居环境风貌。不同地貌环境和不同气候条件,影响到当地人的生活规律、生活习性、衣食住行特点和习惯,由此影响到当地的生产劳动方式、交际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进而影响到土地空间利用、人口密度和城镇布局。
什么样的地学环境就会有相对应的人类聚居特征。其实,在不同地学环境里生活的民族,从他们的空间利用、建筑风格、饮食起居、服饰艺术、生产劳作,到生活习惯、社交方式、民俗风情等,都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
有一句谚语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本身就是地学环境变迁的真实写照,是由于地壳升降导致江河游移所造成的。
北京地区在元朝之前,是一处遍布湖泊(即现在北京的海淀、海子)、湿地和沼泽的平原——北京湾。也正是这个“北京湾”的沼泽、湿地养育了“马背上的民族”,从而也成就了“马背英雄”成吉思汗的显赫历史传奇。但是现在,北京地区干旱缺水。一方面由于人口剧增,人类过度开发资源,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利用造成;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植被的破坏,整个西北、华北地区气候变得干旱少雨,河流污染、干涸,由此造成京津地区严重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