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二所主任工夏青在“2017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作者 | 夏青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二所主任工
什么是人们心中的“好”城市?
以设计的专业眼光看人们心目中的“好”城市,既有以旧金山为代表的通过特定的自然、人文和设计控制塑造特有空间特征和公共体验,以形态感知特色秩序给人鲜明辨识度的城市(依托自上而下的构建和执行设计控制实现)。
图片来自网络
也有以东京为代表的通过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系统运作,给人以美好的生活体验和认同感的城市(自下而上的公共网络的植入和高品质功能场所的组合实现)。
在经历了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之后,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速度到发展质量的转型,意味着城市建设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城市空间价值需要重新被认知和挖潜。
城市的识别性和认同感来自系统秩序(空间组织的人性化使用体验)和特色秩序(空间感受的特色化共鸣)。在城市范围中创造秩序是城市设计的特点,利用总设或构建、或调节、或阐述一个城市的整体空间秩序,是每一个总设项目的共同工作目标。
对于深圳,在存量时代,在已有的建成区基础上,更需要以“人”为中心,对空间秩序和价值进行重构。龙华总体城市设计就是一次这样的实践,通过对自然、形态、个性等外部感知的特色秩序的重构,对单元、服务、网络等内部组织的系统秩序的共享,以及这两种秩序在决策环境、社会状态下的生长融合,促使空间价值得到提升。
龙华地处深圳地理中心,接壤福田、毗邻坂田,面积175.58KM2。在经历了边缘混杂区、战略增长空间和功能性次区域等区位变化和快速发展后,形成了拼贴的结构、混乱的活力,空间几无存量,价值亟待提升。在深圳人的固有印象中,龙华的身份是生产基地和生活卧城,对比特区内,产生了强大的“特区外”的心理落差。
2017年龙华由功能新区变为行政新区,对比同时期作为推进特区一体化的光明、坪山、大鹏等新区,龙华的都市化程度与区位空间价值更高,发展目标直指区域创新走廊的核心节点、深圳的北部都市核心区和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中轴新城。
龙华在深圳的定位
在新定位下,龙华是否依然延续之前的发展惯性?总设需要发现新的社会经济活动趋势与空间特征需求,提供与之相应的空间价值标准。
图片来源:龙华政府在线
龙华实际管理人口已超过300万,户籍人口增速位于深圳全市首位,本地就业率从2010年的37%提高到2016年的62%,人口发展随职住平衡的优化逐步由流动趋向于定居。人群结构的变化,带来人群主体对空间诉求的变化。人们更加关注生活和时间成本、公共服务、生活质量、环境品质,需要多元的居住工作环境、便捷的交通出行、完善的生活配套、原真的自然体验和丰富的文化活动。
深圳人口分布(早9点)
龙华人的需求变化
随着众创空间、科技园区、特色小镇等创新平台大量涌现,龙华将与坂雪岗进一步融合,构筑深圳中部创新走廊。龙坂片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活动体,将成为重要创新策源地与增长极,为网络化区域的价值重构,提供新的机会和可能。
面对产业转型和空间置换,只有提供不同成本阶梯的创新土壤,构建复合多元的生产空间,完善满足创新需求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供创新包容的治理模式,方能保证龙华具有全生命周期的持续创新能力。
龙华率先拥有“区域城市”的价值观,一直将功能定位放在整个深圳甚至区域考虑,随着特区内人口、产业的外溢以及可预期的交通支持,龙华与坂田、南山,观澜与平湖、光明、松山湖、塘厦的联系更加紧密,成为区域价值功能的复合交汇区,乃至面向区域发展的“中枢”城市。
在空间持续立体化、人口持续家庭化、设施持续完善化的动态转型期,龙华的坐标系日渐清晰,横轴是生活,纵轴是智造,中间是围绕适宜创新人才定居形成的创新空间供给。
未来,随着空间价值增长动能从增量转向存量,城市的审美深造能力、品质营造能力、共同创造能力将成为城市增值的主要动力。
总设的有效性来自于深度认识一个城市,以城市设计视角深入发现城市个性,精准触探问题本质,支持后续目标和策略的针对性和特色性。
我们通过公众意象采集,形成心理地图;功能体验分析,形成场所地图;数据应用支持,形成视觉地图;用专业眼综合提炼龙华的特性和问题,加强对龙华认知的新鲜感和准确度。
龙华本就山环水绕,但工业化阶段的粗放发展过分关注空间的经济属性,城市挤压山水,基建分割自然,山水开放空间与城市生活关联度极低,形成了“山不亲、河不显”的现状,并造成城市格局不稳定、不清晰。
不同尺度和形态拼贴的空间肌理,使城市形态只是叠加了各阶段的城市化痕迹,城市的自发生长没有形成良性的演变脉络,大盘、新村、工厂、旧村生硬地板结在一起,缺少公共节点和网络的润滑和组织。不同功能区拼贴的三维图景,轨道和更新触媒下尺度和形态的异质突变、高层建筑的遍地开花,加剧了整体空间的混乱失序。
不同时期的发展动力产生了不同层次与发展阶段的空间印迹,节奏不同,图语不同。生产、居住、交通、设施的构成比例和混合方式的不同,形成的人群、出行、活动、氛围的差别,使龙华呈现以东西干道切分的具有明显进化代差的上、中、下三城特征,成为龙华独有的“特色”印记和秩序“基底”。
大面积标准厂房+周边城中村配套和零星商贸商务区+居住区生活配套的组合,构成了龙华的两种主要生活消费体验,现状生产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暴露出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规模不足、品质低端、体系缺失等问题,与龙华未来发展预期、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不匹配。
高快速路无视龙华的内部联系和人性化需求,粗暴分割;次支路缺失,拥堵严重;轨道偏离,与人口密度和出行需求不匹配;网络联系对整体发展支撑不足,面临着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与城市容量快速膨胀的矛盾。
过往的城市生长方式,对龙华空间与空间互联的要求是大、更大和快、更快!一边是产业空间的快速蔓延,一边是镇村中心的滞后演进。产业包围镇村,各种低标准的就近需求与供给服务成为龙华现代化的特殊空间现象,现状龙华一直缺少高质量集聚的代表区域,中心体系还待成长和发育。
左图:产业园热力分析
右图:公共中心热力分析
产居混杂的社区单元,在空间互联、设施共享、公共交往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空间和社会隔离,公共生活亟待融合和培育。以龙华民治社区为样本,借助“显微”视角下的观察,可以发现行政管理社区边界与实际生活圈错位,不同功能单元之间受道路的分割和门禁的封闭,缺少联系,配套服务缺乏共享,社区生活缺乏领域感和归属感。
民治社区的生活领域圈分析
通过对龙华城市生长方式的溯因,我们发现伴随着交通的改善和城市更新,城市形态和公共网络在发生动态变化:轨道交通线路及沿途站点逐步植入城市功能,能打破板结、牵动更新、产生动态“进化”,对城市整体空间格局进行结构化修复和建构,治乱理序,实现城市空间秩序的重塑。通过城市更新释放了存量土地规模化潜力,更新了公共服务系统、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也带来更新的城市社会文明。
龙华的城市发展历程
龙华处于转型时期,产业和社会尚未固化,目前呈现的部分问题是产业转型和生活成型的阶段状态,空间功能、社会结构不同,空间价值、公共需求就会不同。
总体城市设计需利用龙华城市转型升级、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城市更新所带来的资源要素重组机会,提高品质,建立山水恒久远的稳定格局;同时,适应创新,形成生产生活的弹性共享。通过对特色秩序和系统秩序的优化或重构,创新龙华的宜居宜业体验,让龙华从速生城市后遗症中解放出来,提升对人的吸引力,促进空间价值的系统升级。
总设的意义在于发挥对城市发展的整体增值作用。龙华的多样拼贴留下的是中国城市化特色印记,也是城市人的空间记忆。总设要在延续记忆、珍惜特色基础上,通过存量挖潜和控制-复魅在地、存量的优化和管理-复合共享,做整体上的功能修补和意象提炼,以独特、有效的秩序之理标识龙华的城市名片。
基于系统秩序的建构,强调人性化的使用。改变现状基建分割、单元隔离、配套不足造成的人生活和使用上的不便、以及心理上特区内外明显的品质差异,利用轨道和更新,重组公共中心、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的一体网络,通过共享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使人对城市的体验更加鲜明。
山水为脉,彰显自然骨架
连接自然与城市,让山水从整体、片区、局部几个尺度上都能在城市中体会到。打破现状肌理的板结,强调自然的呼吸,构建龙华山水格局清晰、自然系统可达、城市与自然深度融合的新空间秩序。
以郊野公园群落和郊野绿道为主体的环城绿链,观澜河及其支脉形成的缤纷水岸,叠加以绿带和街道为主的纤维绿廊,串联各级公共中心和开放空间节点,为城市提供均衡可达的绿色服务。
公共空间网络
轨网强心,理构空间格局
融合生产与生活,引导龙华未来实践以人为本的社会空间组织,以多维的中心场所,适应城市创新和交流共享。
结合现状及未来出行需求,以轨道---现阶段适用于龙华的恰当的结构组织方式,将各片区有机整合到城市空间整体框架中,利用站点强化公共中心服务,利用更新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城市-片区-社区3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以轨道、河道、绿道、公共服务带组成复合公共服务链,让龙华成为生产和生活共享公共网络的城市。
公共中心和复合公共服务链
微观层面,结合现状功能单元的组合特点,通过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的置入粘合形成活力生活圈、创新生活圈、智造生活圈三类园城一体的共享社区,促进服务尺度向人性化方向大幅改善。多元价值的社区空间,产和人“彼此”活动互有交织、各得其所,且相得益彰,给所有来到龙华的人们各种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
基于特色秩序的建构,强调特色化的感知。改变现状空间无序蔓延和整体板结,发掘龙华特色基因,强化可识别性,利用轨道TOD,将空间价值与逻辑和审美结合,引导空间特色认知向节奏感、呼吸性、秩序感方向优化和建构,优化三维城市形态和风貌格局骨架,使空间整体有序,意象鲜明。
总体形态上彰显龙华“山水中城、活力趣城,出则自然、入则繁华”的特色意象,强调四面山园、复合城脊、公共中心的全相体验和节奏关系。从看山水、看节点、看历史、看全城的角度,引导高密系统有逻辑、有秩序、可识别。
龙华的特色全相
高度引导
基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存量基质,以及产业聚集圈层要素的影响,营造差异化的“三城”特征。通过开放空间、路网肌理、地标形态、背景建筑、特色建筑、建筑群形态六大要素的控制指引,引导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优化内部空间节奏、行为体验和文化氛围。三城以不同的产、居、交通、公共空间混合比例,形成不同类型的高质量且均好的生活、工作与服务。
由一河一轨一路串联城市重要公共中心和门户节点形成复合中轴,彰显龙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中轴新城”的城市形象。其中轨道4号线为公共服务设施集聚轴,观澜河为生态休闲纽带,龙华大道为展现活力风情的生活走廊,串联北站民治片区、龙华清湖片区、观澜鹭湖片区和观澜老墟片区4个复合片区以及南、北大门2个门户节点,创造多样的立体链接方式形成复合公共网络,构建具有辨识度的城市景观体验。
将城市设计管控植入规划体系,从横、纵双向落实传导。横向传导层面,抓住关键要素融入龙华区综合发展规划,形成能落地的共识性、指导性、实施性的总纲。也可进一步开展专项规划或中微观设计研究,修正反馈,形成动态管控。纵向传导层面,建立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法定图则、更新规划的意图传导和指标对接,并将重要系统和节点的城市设计管控要求纳入“选址意见书”环节。
对城市更新单元贡献方式和设施布局的引导
通过划定三级城市设计管控区、设立城市与建筑设计专家委员会和实施项目设计质量分级管控机制,形成一张图、一个平台、一个流程的设计管控制度。
实施自上而下的精明营城计划(政府主导,公共投资推动)和自下而上的家园培育计划(社区自发,公共财政辅助),筛选、落实 “最龙华”关键项目库,改善社区环境和创新治理模式。
针对快速城市化之后的存量地区,总体城市设计的核心价值和作用,体现在对城市再开发活动中空间资源的再分配和空间形态的再优化,对城市二次生长期空间整体和谐发展的规范与引导,在尊重人性、自然和历史的前提下寻求适应新变化需求和符合城市规律的设计策略,是一次空间形态的修补、公共网络的优化,更是一次社会秩序的整合、空间价值的系统升级!
个性释放的时代,整体不是优于个体之和,而是差异于个体之和,以整体特色和共享力量,推动更可持续的发展!
项目成员:朱荣远、张若冰、夏青、何斌、王宁、柯珂、叶成、任婧等
合作团队:脉策数据
注:本文整理&排版得到城PLUS的支持,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