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和金经昌教育基金(以下简称基金)联合主办的“2018年金经昌中国优秀论文奖”评选圆满落幕。本次评选活动由学会和基金联合邀请8家具有正式刊号并在国内研究领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共同参与,分别为《》《学刊》《国际》《城市发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上海》《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及《城乡规划》。
想必最终名单大家都已经看到了,在本次评选活动中《》共推荐出8篇候选论文,最终7篇获奖,1篇获提名奖。 这8篇文章都是什么内容?又分别出自谁手呢?小编带大家先睹为快吧~
一 等 奖
论文题目:中国主要城市关联网络研究 | 作者:唐子来 李 涛 李 粲 | 刊载于《》2017年第1期
【摘要】从全行业的资本支配视角,采用企业关联网络的总部—分支法,识别和解析中国主要城市关联网络的基本特征,包括层级、格局、方向和腹地维度。验证了城市关联网络是城市体系研究的重要方法,而企业关联网络则是城市关联网络的有效表征。城市体系研究不仅要关注地理上的邻近性,更要强调功能上的关联性;不仅要关注城市作为场所空间的邻近性,更要强调城市在流通空间中的关联性。城市关联网络的本质是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企业是城市关联网络的“作用者”,众多企业的区位策略界定了城市之间的关联网络。
【关键词】城市体系;城市群;城市关联网络;企业关联网络
二 等 奖
论文题目:城市化2.0与规划转型——一个两阶段模型的解释 | 作者:赵燕菁 | 刊载于《》2017年第3期 (点击标题看文章导读)
【摘要】城市化和任何现代商业模式一样,都分为“积累”和“生产”两个阶段。前者需要把未来的收益流贴现过来形成资本,后者需要把形成的资产还原为真实的收益流。由于积累和生产收益模式的不同,当城市化从1.0转向2.0时,会出现“现金流缺口”。由于资本和现金流存在不可替代性——资本收益只能用于资本性投资,运营性支出只能由现金流覆盖——怎样创造足够的现金流,就成为城市化1.0能否成功转向2.0的关键。存量规划的核心,就是将已经形成的资产转化为现金流。
【关键词】城市化;两阶段模型;存量规划
论文题目: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 作者:杨俊宴 | 刊载于《》2017年第3期
【摘要】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降速-提质”转型对于空间形态的品质和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空间形态分区以街坊三维形态作为基本控制单元,为城市总体层面的空间形态优化提供理性化支撑,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在调控城市建设中发挥更重要更有效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厘清了空间形态的逻辑体系,从空间内在机理入手,阐述其公益性、经济性和美学性的价值导向和城市空间表征,并剖析空间形态分区的控制要素,揭示了空间形态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了空间形态分区的控制目标、工作内容和方法以及可能产生的作用,初步建构了空间形态分区的框架,进而提出了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控制的方法体系,建立空间形态的结构骨架与外在意向的整体控制框架,从基于公益性的空间底线划定、基于经济性的基础模型和基于美学性的设计修正、基于操作性的控制管理等方面,探索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分区;城市设计;数字化平台
三 等 奖
论文题目:跨越我国城乡发展的刘易斯拐点——“机器换人”现象引发的理论研究 | 作者:游 猎 陈 晨 赵 民 | 刊载于《》2017年第6期 (点击标题看文章导读)
【摘要】尽管从总量上看我国农村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但城市地区的民工荒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现象仍频频出现;尤其是2010年后,我国局部地区甚至因劳动力价格上涨而出现了企业和政府合推的“机器换人”趋向。本文基于理论解释框架,首先对不同产业门类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做历时性分析,然后对不同空间地域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做截面分析,从而从经验层面揭示机器换人的动力机制及劳动用工的产业和区域差异性;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了若干政策思考。本文认为我国劳动力的城乡统一市场不断发育是一个大趋势;但在我国这样一个大国,从城乡二元到一元结构的嬗变将呈现出多重模式和路径。
【关键词】机器换人;产业结构偏离度;刘易斯拐点;区域发展政策
佳 作 奖
论文题目:从“设计导向”到“管控导向”——关于我国城市设计技术规范化的思考 | 作者:段 进 兰文龙 邵润青 | 刊载于《》2017年第6期 (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编制了大量的城市设计,但实效性却普遍较低。通过对具有典型性的常州案例进行十余年城市设计实践的评估,系统揭示了当下城市设计实施中因制度缺失而带来的困境。同时,部分省市也进行了地方性的城市设计制度构建,但由于存在“重设计、轻管控”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当下城市设计实施困难的状况。作者认为,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对城市设计认识的偏差,城市设计不是设计建筑,而是针对城市形塑过程进行的规划干预。因此,我国的城市设计技术规范化工作需要从“设计导向”转型到“管控导向”,并通过与法定规划的多层次衔接、规范化的城市设计成果转译和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程序等,提高城市设计在规划建设中的实效性。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技术管理;规划实施;设计;管控
论文题目:宅基地审批管理中的权利(力)冲突与权利失配——土地发展权配置视角的研究 | 作者:樊保军 彭震伟 | 刊载于《》2017年第6期
【摘要】新增宅基地审批管理是赋予农民将其他类型土地转变为农村住宅用地的权利,其实质是对特定类型土地发展权的配置。由于宅基地承担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宅基地发展权的配置既有行使公权力以维护公共利益的性质,又有保障和落实农民基本权利的要求。其特殊属性形成宅基地发展权配置过程中公权力行使与农民私权利保障之间的冲突,以及发展权空间配置要求与农民对土地的现状权属分布不相匹配的矛盾。权利(力)冲突状况下,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博弈造成农民权益受损与土地低效利用问题并存的现实,而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未能有效化解权利空间失配的矛盾使得规划失去实际指导作用,影响到宅基地空间布局优化目标的实现。因而,如何解决权利(力)冲突问题和化解权利空间失配的矛盾是破解目前宅基地审批管理困境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宅基地;土地发展权;审批管理;权利与权力冲突;权利失配
论文题目:新自下而上进程——电子商务作用下的乡村城镇化 | 作者:罗震东 何鹤鸣 | 刊载于《》2017年第3期 (点击标题看文章导读)
【摘要】电子商务作用下的乡村城镇化是信息化时代的新自下而上进程。这一进程是对乡村地区社会、经济环境与物质空间的系统重构,体现为跃迁的就业非农化、全面的生活现代化以及集约的空间城镇化特征。其与30多年前的自下而上过程有着许多共同点,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进步。乡村草根创业者将低成本的创业环境、本地非农产业基础以及农特产品的资源优势等乡村本土要素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结合,使得乡村得以突破传统区位约束,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分工,实现规模与职能的跃迁式发展。资本下乡和人才培育为电子商务作用下的乡村城镇化升级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这一进程中同样需要精明收缩的乡村发展思路。
【关键词】自下而上;电子商务;乡村城镇化;特征;空间模式;机制
提 名 奖
论文题目: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与中国村庄规划范式的探讨 | 作者:王 旭 黄亚平 陈振光 贺雪峰 | 刊载于《》2017年第7期 (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摘要】当下村庄规划大都借鉴,是基于精英决策的理性规划模式,造成了诸多问题。规划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对主体需求的制度安排。村庄的主体结构及其行为特征都不同于城市,这将重组规划的假设和前置条件,因此村庄规划与的范式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通过借鉴西方理论的范式发展历程,并结合中国村庄的特质,指出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性,并认为村庄规划是基于内生秩序的沟通规划。村庄规划应注重社会关系,促进沟通、协调和共识构建,规划师也要调整自身的角色。
【关键词】社会关系;村庄规划;范式;沟通规划
下 附 完 整 获 奖 名 单
———————————————————
了解更多《》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