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话:哥本哈根之谜
“五月晴光照太清,四郎岛上话牛耕;樱花吐艳梨花素,泉水喷去海水平。湾畔人鱼疑入梦,馆中雕塑浑如生;北欧风物今观遍,民情最美数丹京。”郭沫若在游遍北欧诸国之后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赞美哥本哈根的诗。
安徒生童话中的小美人鱼像(图片来源于google)
哥本哈根坐落于丹麦西兰岛东部,与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隔厄勒海峡相望,是丹麦最大的港口、北欧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首都之一。这里充满了童话色彩,曾被联合国人居署选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并给予“最佳设计城市”的评价。
8字形住宅(图片来源于google)
丹麦建筑中心(图片来源于google)
丹麦设计博物馆(图片来源于google)
黑钻石图书馆(图片来源于google)
哥本哈根某幼儿园(图片来源于google)
1. 现代主义的哥本哈根
最让规划师着迷的,是哥本哈根的另一个头衔——自行车王国和步行王国。但实际上,1960年(扬·盖尔23岁)的哥本哈根并不是这样子。当时的哥本哈根充斥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产物,其关注的焦点是汽车而不是人。
1956年哥本哈根建成了市内第一条封闭高速公路,贯穿北部郊区。很快,中世纪风格的市中心塞满了汽车,把人从原本的公共空间中挤走。市政府制定了方案,计划在这座历史名城中修建更多的高速路,迎接一个“以汽车为中心”的未来。
被汽车占领的哥本哈根
那时刚刚从丹麦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的盖尔,为“在新式住房、新建市区以及既存的城市邻里社区中,建成环境与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对人性的怠慢怒火中烧。”新型现代主义住宅街区缺乏人性生活的元素,城郊地带变成了只能用于睡眠的场所,人性考虑完全被忽略了。
1962年斯特勒格特大街的改造等项目在人性化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是却没能形成规模,1972年,哥本哈根取消了最后一批有轨电车线路。
2. 向着人性城市迈进
转机始自1973年(扬·盖尔36岁)的石油危机。丹麦受到石油禁运的严重影响。国家不得不倡导“周日不开车”,来应对石油短缺。
哥本哈根市政府早就通过了一系列修建高速路的现代主义规划,其中包括1958年的“城西规划”,1964年的“环湖规划”。
环湖规划如果得以实施,将会把维斯特布罗的住宅区附近的湖边,修建起12车道的高速路。这项规划会把广为公众喜爱的湖泊填平,并拆除部分现有的住宅,遭到了当地居民各种形式的抗议。
石油危机为阻止哥本哈根修建贯通高速路的城市运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1974年,市政府取消了高速路和现代主义城市改造的规划。丹麦政府为此削减了该市的交通支持经费,哥本哈根只能实施一些低成本的项目——比如设立自行车道。
由此开始,市政府专注于改善公共空间,保护环境,鼓励人们骑车而非开车出行。从哥本哈根的一系列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意志在城市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政府倡导以车为本,并为车行路权提供大量经费的时候,车就将占领城市。反之,当政府更多的倡导慢行路权时,城市就会完全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让更多的官员达成共识会对城市的良性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哥本哈根的人性化空间发展经历了三个界限分明的阶段:
第一阶段:1960-1980年,开设了步行街以及步行优先的街道,强调步行与散步。扬·盖尔在哥本哈根的观察研究就是在这一时期,他展开了一项逐日进行的调研,观察城市中新改造出来的步行区域是如何对人们起作用的。这份研究最初发表在1968年的《建筑师》刊物中,记录了早期步行街改造项目的成功。
1973年,城市改造引入了大规模的扩展,形成了从市中心一端到另一端的步行道路网络。与全球其他也开始改造的城市不同,哥本哈根的步行街形成了贯穿市中心的网络,而大多城市只改造一到两个街区。
1962斯特勒格特大街步行改造后市中心的人性化空间
2016年的人性化景观范围(包括若干未完工项目),年复一年,哥本哈根变得对人们越来越友好
第二个阶段:1980-2000年,关注的是在城市中创造适合人们停留的场所,强调让人们坐下享受城市生活,突出卡布奇诺文化和各种文化活动。
扬·盖尔和他在建筑学院的研究团队,一直持续记录着人们使用城市的方式,以及人们对步行化网络中各项新加入元素的反应。
盖尔的“招牌方法论”——“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所产生的研究成果,汇总成为一项长篇调研,发表于1986年的《建筑师》中。哥本哈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系统化记录民众对其使用方式的城市。
扬·盖尔发展出的这套全球适用的公式是:首先在城市中做调研,然后制定愿景,确定一系列步骤,循序渐进地提高投入程度,然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充分展示说明人性化城市的概念架构,让城市中的专业人士与政治家在每个阶段都携手合作。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致力于让人以及人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变得可见,并把这些问题放置在城市规划的首要位置。扬·盖尔说,他们“记录了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之间的交互作用……确保人与公共生活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获得必要的重视。”
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关注方向越来越侧重体育、活动和游戏,强调各类运动与活动。
这个阶段一个最重要的全新公共空间是啤酒港(Brygge Harbour)岸前的公园项目,它直接在码头上放置了迷人的游泳设施。而在多年环保努力之下,港口的水质已经非常清澈,足以供人游泳。
2003年,Realdania建筑环境基金会提供了意向慷慨的资助,领建筑学院的公共空间研究中心能够大幅扩张。中心对哥本哈根进行了一次新的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这次调研的成果出版为《新城市生活》一书。
同时,盖尔先生和他的“梦之队”还承办了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2004年的步行21(WALK 21)人性化城市大会,2006年的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研讨会。2006年扬·盖尔年满70岁,在中心主任岗位上也任职了3年。
他从建筑学院光荣退休,中心由新主任接管,并意图改变研究方向。此后,中心原先的学生和研究者大都追随他至盖尔建筑事务所。
扬·盖尔退休之际,中心人员为他举办了一次告别晚会,大家合影留念。扬·盖尔经常把这个研究团队称为“梦之队”,这也是他多年苦心经营的结果。
中心2004年进行了一项重要研究“与建筑近距离相遇”。研究考察建筑底层里面与公共生活之间产生的多种交互方式。本图片展示的是人与建筑之间的12类相遇形式。
3. 哥本哈根之谜
哥本哈根之谜,在于哥本哈根完成了一系列激进改造,但事实上,扬·盖尔的研究表明,其过程是循序渐进完成的,每次只对城市中的人性化空间中做小部分的审慎改变。
推行减少汽车流量、改善步行环境的措施有很高难度,这并不是一两个城市的问题,哪怕在哥本哈根也没有例外;但是,一旦大家都看到了改造带来的益处,人们通常会欣然接受结果。所以“确实的益处”、“坚持完成”、“一点一滴、循序渐进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
在哥本哈根年复一年,市中心变得越来越吸引人,而那里的机动车则越来越少。两项因素相互平衡,所以10年、20年或30年间,市中心的活动人数一直没有变化。
街道很早就达到了其容量上限,但至今仍然非常健康。调研表明,在经历这些改造后城市中的步行人数基本保持稳定,但在街道与广场中消遣时光的人数增长了3.5倍,这与步行区域的面积增长是吻合的。
扬·盖尔和拉尔斯·吉姆松说:每当哥本哈根新增加14平方米步行面积,在城市中停留、消遣的人数就增加1个。
为了把哥本哈根变成绿色、人性化的城市,大部分主要街道都从四车道(左图)改造成两车道(右图),为自行车道、街旁树木和中间带留下了空间。
小街与大街的人行道教会,对自行车道的处理方式。扬·盖尔对这种解决方案很满意,因为这样一来,他的孙女劳拉可以自己步行上学,不需要穿过人和马路。
认识到“街道的朝阳面”的重要性,市政府制订了一项计划,扩展阳光人行道,改善街道生活的条件。朝阳人行道的扩宽采用了大量精致材料与优雅细节,为各项人类活动提供了空间。
4. 政府力量:让公共生活成为习惯
2005年的调查显示,市中心日益成为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人们在这里与朋友会面、观看街景、旅游观光,或者啜饮咖啡。
周日(大多数商店不开门)到市中心的人数从1995年到2005年增长了78%,户外咖啡座数量增长了47%。居民轿车保有率上升了11%,而街边停车位却减少了20%。
2005年之后,“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不再由建筑学院实施,而是成为市政府牵头的例行操作,做法与交通调研相类似。对于扬·盖尔来说,这既是“观念斗争的胜利,也是市政预算斗争的胜利”。
从1962年第一条步行街斯特勒格特大街的改造开始,市中心区域的步行街和步行优先街道网络持续扩张,在周边的住宅区域中,也开设了大量新的广场和公园。
市政府出版了大量规划文献,比如《人性化的大都市:哥本哈根2015城市生活愿景与规划目标》(2009年),其中反映了扬·盖尔对城市规划产生的巨大影响。扬·盖尔的影响带来的观念转变也反映在丹麦国家建筑政策文件上,2014年最新修订版的标题是“建筑以人为先,都市以人为本”,并指出哥本哈根应该成为“全球最佳人性化城市”。
上述政策体现了城市扩展公共空间的动力与需求,并为哥本哈根营造更好的公共空间,倡导人们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并在其中更久停留,制定了远景规划。
50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记录并讨论人性化的而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在哥本哈根市、在丹麦全国,这种观念如今已经牢固地确立。2015年修订版的丹麦国家建筑政策,新标题是“以人为先”。
M·耶尔韦德(MarianneJelved),2011-2015年任丹麦文化部长,正在阅读一本她最喜爱的书籍。(图片来源:文化部主页)
2011年,丹麦内阁的当选部长们骑车来到皇家城堡接受女王的任命。
扬·盖尔职业生涯的这个阶段,哥本哈根充当了他的实验室和测试场,他借助城市来形成、确立自己的研究方法论,也通过“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突出强调了人性因素对公共空间设计的作用。也是在这个阶段,扬·盖尔从学者转化为咨询师。他的调研结果表明:人们渴望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创造人性化城市的政策对于城市的宜居性、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度都至关重要。
((此话内容主要来源于书中第二章、第四章)
小故事1:哥本哈根是不是赶上了生育高峰?
2009年,正值《交往与空间》越南文出版之际,扬·盖尔应邀前往越南。他这次遇到了兰女士,她当时是河内的丹麦使馆工作人员,刚去过哥本哈根。她在哥本哈根遇到了上面图片上的场景,真心认为丹麦正赶上了一次生育高峰。扬·盖尔当然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事实上,丹麦不仅绝对没有生育高峰,而且还有点出生率降低的问题。随着交谈的深入,大家才明白兰女士的感受。她发现哥本哈根街头的小孩多的异乎寻常。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生育高峰,而是一个街道上、广场上、公园里满是小孩的城市带来的印象。四处熙熙攘攘的都是小孩,在人行道上走,在公园和广场玩,更重要的是,全城都有很多小孩要么自己骑车,要么被骑车人带着。这充分说明,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好的城市。
小故事2:斯特勒格特大街与扬·盖尔
常常有人认为斯特勒格特大街的改造有扬·盖尔的一份功劳,但实情并非如此。扬·盖尔研究斯特勒格特大街是在其改造几年之后,而他的相关研究此后又影响了哥本哈根其他区域的改造和开发。
本书的封皮正是扬·盖尔先生站在哥本哈根的Str?get步行街上所拍。Str?get步行街是哥本哈根的主干道,同时也是欧洲最长的步行街之一,街道上商铺林立,从经济型连锁店到一些世界上最昂贵的品牌商店,十分的繁华。步行街从市政厅广场一直延伸到国王新广场。所以Str?get 步行街以购物最闻名于世。
最早Str?get是作为实验品在1962年被转为步行街的,1.1公里的街道穿过了4个广场,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打造一个宜人的购物商业区,与市郊新兴的若干封闭式购物中心竞争。这项实验争议很大,批评家们声称“我们是丹麦人,不是意大利人”,“丹麦人从来不在哥本哈根的大街上闲逛,也不在广场坐着”。因为这些行为与北欧精神习性不符,尤其也不为北方的寒冷气候所允许。但是仅仅过了一年,步行街上的人数量就戏剧性的激增,步行街实验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功。这个步行系统按阶段建设的,后来,Str?get的商人们以及其他要求修建步行街的丹麦城镇发现这种步行环境对于营业额的增长是有价值的诱因。1996年,阿迈厄托广场(Amagertory)重新铺上了由比约恩?内尔高设计的花岗石地板。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扬·盖尔先生脚下美丽的铺地。
未完待续!
【作者】
安妮·麦坦(澳)
彼得·纽曼(澳)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