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村为瑶族山村,且88.8%的村域面积位于田心自然保护区内。在规划时,应结合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和地域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人文因素,在守住自然底线的前提下,展示田心村独有的地域特色。例如:调研访谈中,田心村民反映出对村庄水系治理美化的意愿。过山瑶族本就有逐水而居的传统,可联系周围农田、山体、植物与滨水公共空间统一规划。

田心村文化广场水系景观意向
(图片来源:网络)
田心村的河段可分为三类:营造乡村公共空间的滨水活力段;以滨水景观步道为主的休闲观光段;结合亲水平台与亲水栈道布置,体验原生态环境为主的生态体验段。田心村文化广场北侧水系河段以策划亲水活动的滨水活力段为主,在不破坏原水系肌理流向的前提下,结合周围山体、地形、乡土植物分布等原生环境,利用景观平台设置、滨水景观步道规划、乡土植物花境营造等设计,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和谐共处的乡村公共空间。
竹子是田心村的另一大景观特色,在公共空间的营建过程中,以竹子为原材料点缀公共空间,在减少建设成本的同时,空间的归属感与美感也显著提升。如利用竹子建造景观廊架、凉亭、步行系统两侧的座椅等,将原生要素运用到规划当中,营造属于田心村的完整的乡村风貌。此外,田心村应尽可能选用乡土树种和花草,使村庄绿化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在规划中利用“一村一花”的方式结合空间布局对村庄风貌进行优化。野牡丹为田心村村花,在文化广场、村口等地组团式种植,形成层次丰富、色彩搭配合理的乡村景观。
(3)人性设计,营造尺度宜人、安全便利的公共空间
田心村公共空间被侵占的现象主要是由部分村民为拓展自家院落或停车空间所导致的。规划中应以现代生活需求为标准,营造宜人的空间尺度,提高空间的安全性。田心村文化广场在规划后将集中设置村委会、公共服务站、卫生室、快递收发点、图书室,吸引人群参加乡村公共生活。
文化广场在营建过程中,针对不同活动人群、不同活动内容,建立不同功能、不同尺度的空间。如儿童使用的沙坑和草坪分别使用面积10㎡,深度40-45cm,并在沙坑四周竖砌10cm的路缘,以防沙土流失或地面雨水灌入;在文化广场北侧设置防护栏,以瑶族长鼓舞为设计灵感,选用高度为80-120cm耐用耐腐蚀的护栏等,保障活动人群的安全。
(4)功能复合,激活乡村公共生活
现状田心村文化广场三处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置,空间功能多样,但使用率低下。其中,村委会位于文化广场南侧中央;田心村公共服务站紧邻村委会西侧;卫生站位于村委会东侧,目前处于闲置状态。

田心村文化广场效果图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田心村文化广场有条件成为村中功能复合且极具活力的乡村邻里活动中心,增加满足现代乡村生活功能的多元服务空间,扩充服务内容与品质。如村委会可结合“互联网+”,为村民提供手机支付、快递收发(现状田心村的快递统一发至20公里以外的洛阳)、图书阅览、农资销售、票务代售等商业金融业务,由村干部或积极分子带头,调动村民的活动积极性。并以田心村文化广场为核心,完善功能复合且多样的公共服务空间,修复从前较为匮乏的乡村公共生活,为低效使用的公共空间策划丰富的活动,从而激活乡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