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浙江省各级政府投入情况占比
宁夏情况也类似。从目前各调研乡镇资金落实情况看,各级政府是资金投入主体,占比达四分之三。其中,县级政府投入占比达57%。
融资支持: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撑项目建设。
创新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和PPP等模式。地方政府积极搭建各类政策性金融支持平台,创新政府购买服务、PPP等模式;引导各类社会投资主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的原则,参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例如,嘉兴市嘉善县姚庄镇通过引入“第三方管理服务”机构杭州英盾安保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就集镇区的城镇秩序问题进行日常管理服务。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推进保洁工作长效机制,委托保洁公司进行镇区市场化保洁。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大水坑镇通过BT模式,投资6500万元实施了小城镇集中供热项目,采取PPP模式投资3800万元新建1座日处理能力2000方的污水处理厂。
项目建设采用EPC模式。通过积极推进建设工程总承包(EPC)模式,有效控制建设投资、促进设计与施工融合、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例如,龙游县对投资概算大、技术含量高、专业要求强的22个项目引入EPC方式,目前首批受检的大街乡项目100%开工,全县平均开工率超65%。
3 新时代的小城镇转型发展路径探索
3.1 小城镇的多元化发展是未来趋势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当中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形势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阶段性目标。在新时期,小城镇的联系城乡的纽带作用不容忽视。 在解决城乡二元经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绿色发展、地方文化传承等问题上,不同类型的小城镇将发挥不同的作用。小城镇必须自我调适、更新升级,才能找准新时代的新的坐标。
县域单元城镇化,不能只靠县城。 在县域单元内,县城是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全县发展的核心,也是城镇化各项驱动力尤其是“外力”(如产业转移承接、周边城市功能外溢等)的主要推动点。 在“外力”推动主要集中在县城的情况下,小城镇的发展应当立足地方特色、挖掘内生动力。 需要做到:依据地区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差异,推进特色化发展;加强城乡经济交流与协作、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融合;提升小城镇的城乡服务职能(尤其是生产生活消费方面)。
对不同类型的小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一样,重点发展的小城镇根据它的特征,比如卫星镇、特色小镇、重点镇、历史化农镇有各自的职能,一般的小城镇我们就是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城乡。所以说小城镇未来的发展不再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状态,而是应该有侧重、有分工、突出重点。
3.2 环境整治与功能提升是重要的实现途径
小城镇承担着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延续目前的发展状态,很难肩负这一职责。因此,如何大幅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实现转型升级、切实提升承载力是小城镇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浙江等地的逻辑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对原有小城镇工作的延续,也是提升小城镇功能、补齐城乡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
其中环境整治,包括生活条件改善、卫生环境整治、特色风貌营造等,是手段、是工具;功能提升,包括人口集聚功能、生产组织功能、服务供给功能等,是实质、是目标。
其根本目的,是使新时代的小城镇更加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更好的扮演自身角色,在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作用。
另外,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城镇有不同的定位要求和发展导向,环境整治或者说转型发展的重点也有差异。
对处于完善基本民生条件阶段的小城镇,应优先补齐民生设施短板,保障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适时开展提升公共环境水平和打造优美人居环境方面的工作。
对处于提升公共环境水平阶段的小城镇,应稳步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环卫保洁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并因地制宜地推进适合发展阶段和自身财力的优化美化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对处于打造优美人居环境阶段的小城镇,应加强城镇公共秩序整治,量力而行选择街道立面改造、屋顶整治、公共空间建设等整治项目,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塑造城镇特色风貌。
3.3 未来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展望探讨
问题和方法:
(一)资金:由于历史欠账多,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整治投入很大,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仍然严重。政府投入毕竟有限,融资渠道也有困难。
解决方法:一个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另外把钱用到刀口上,优先解决最迫切的问题,另外就是探索先做试点,树立典范,最后通过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来解决资金的问题。
(二)技术:很多小城镇仍然缺乏专业人才,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在一体化管理、市场化运营、长效化治理方面的理念还比较落后。
解决方法:一个是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支持,包括驻镇规划师的引入,通过技术扶持来实现改善。
(三)风貌:生搬硬套、设计与实际脱节、设计要求偏低、设计实用性不强等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小城镇照搬城市模式,破坏村镇风貌和自然生态;部分小城镇模仿其他城镇,对自身地域历史、文化、产业等特色挖掘不够。
解决方法:加强设计和管理,提高实用性,同时树立一个政府的审美,倡导文化自信。
展望与讨论:
(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不要试图毕其功于一役。
(二)小城镇作为空间载体的功能在弱化,可能以后不会有太多的增量,对存量的更新改造,包括对体制的要求可能是未来的中心,在某种意义上,小城镇也需要“双修”。
(三)新技术的应用,包括物联网、大数据的影响,未来的智慧小城镇是发展趋势。
(四)随着城乡融合发展、要素自由流动、城乡空间总体格局发生变化,小城镇可能会扮演更多的角色。
整理:张冉 校对:孔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