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龙瀛教授团队长期利用传统数据、大数据和开放数据,并通过量化研究方法、城市模型、先锋技术手段等来认识城市并理解城市系统,并致力于在此基础上的空间干预和规划设计支持。他也指出,人本尺度的城市形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也是团队近几年持续攻关的方向(如公共空间的品质与活力的测度、什么是好的公共空间以及好的公共空间营造的规律等)。
理解城市系统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客观认识中国城市系统,厘清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的这一基本概念问题。他从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这三个维度来看待城市,并认为新数据环境作为传统数据的补充,可以揭示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本次主旨报告亦建立在庞大的数据分析基础之上。他指出,究竟什么是城市?龙瀛教授引用了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的观点:中国的市不是城市,中国市长管理的范围太大。
龙瀛教授以北京为例,从行政地域来看,北京市就是指它的市(辖)区;从实体地域来看,城市是指城市化地区,北京市基本对应其五环内和紧邻的周边地区;从功能地域来看,城市是指中心大团及其劳动力市场辐射范围(如15%以上通勤到中心大团),如此来说,燕郊是北京市,但延庆或平谷则不一定是北京市。
从行政地域上来看,中国现有六百多个城市,这个数字持续变化中。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城市系统,最核心的数据就是住建部的中国城镇建设统计年鉴。但是,他经过大量人工工作发现,近几年有160个城市的市辖区边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县改市,县级市纳入地级市成为区等,更有乡镇街道办事处层面的微调。统计年鉴上并不会体现出这个变化。所以龙瀛教授认为,既然中国城市行政边界一直在变化,那么用统计数据(针对市区)来做研究就会造成数据难以追踪、不可比较。
另一个问题,县城是不是城市?从行政上来看,它不是,因为县城不在600多个城市的范围里面。龙瀛教授强调,中国的城市更多是一个行政的概念,是二级行政区划,而非功能实体概念。
龙瀛教授提出设想:从形态上来说,很多道路交叉口凑到一块,如果道路交叉口密度高、数量大,是不是就是一个城市?他从学术上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两两道路交叉口之间的距离小于300米,至少有100个道路交叉口,这100个道路交叉口构成的大致4平方公里的范围,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城市。按照这个原则,龙瀛教授将全国划分为4629个城市,之后他还从形态和功能角度将重新定义的城市分为了四类。
龙瀛教授还利用2016年8月24日-26日(周三-周五)4300万次滴滴出行的数据,看到了城市内的联系和城市间的联系,为从功能上重新绘制中国城市系统提供了数据基础。
龙瀛教授提出,他的团队正在这些已有研究基础上,致力于从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等空间尺度,用行政单元重新划分城市,这样可以为民政部门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数据支持,并可以用新的数据跟踪这些重新定义城市的发展指标。这对空间规划也有启示:空间规划的规划范围如何定义?城市总体规划是关注整个市域、市(辖)区(行政视角的城市)还是中心城(实体和功能视角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