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1957年地铁规划方案之后,曾向中央有关领导和总参进行过汇报,并以展览会的形式征求过意见,仍在继续研究中。
地铁的埋设深度是重大战术、技术原则,涉及基本建设方针。它是进行地铁规划、设计的基本前提条件,既应尽快解决,又要科学地、多方面地进行论证和方案比较。
在上述背景条件下,一方面积极、稳步地推动着重大技术难题的研究和工作,同时市委派出考察团赴原苏联进行学习和考察。与苏联方面有关专家继续深入进行座谈、讨论,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途径。
考察团于1958年5月初出发,我也是考察团成员之一。主要任务是:
1.对北京地铁近、远期路网规划方案进行讨论,研究听取意见和建议;
2.对北京地铁合理埋设深度方案进行讨论和技术论证,广泛听取各有关方面意见;
3.学习地铁设计程序,设计文件编制的组成与内容,采用的理论和计算方法,特别是防护方面的计算理论方法,如有可能,操作一段地铁近期工程的简化初步设计;
4.参观地铁及运营系统,机构设置,不同施工方法的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利用;施工方法的选定原则,预、概算编制,实际工程造价等等;
5.结合北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当采用不同埋设深度时,合理的、可能的施工方法和建议。
大概在九、十月份,聂荣臻元帅到了莫斯科。大使馆传达了聂帅指示,“国内地铁要上马,争取快点回去”。(后来知道,这时中苏关系开始出现了裂痕)
在苏联时对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三个有地下铁道的城市都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束后,部分人员又访问了华沙。
在苏考察期间,接待部门有:莫斯科地下铁道设计院;城市规划院;莫斯科地下铁道工程局、管理局;全苏科学院的有关地质科研单位,列宁格勒和基辅大体上也是这些有关部门。
考察结束后,考察团进行了详细分析讨论,由我执笔,写出了“北京地下铁道学习考察团考察总结”。大体意思是:这次考察,任务是明确的,收获是很大的。苏方专家的接待是积极、热情、友好的,所提意见和建议是中肯的,负责任的。圆满完成了学习、考察任务。
对北京地下铁道远景规划方案、近期工程线路的选线,由巴雷什尼科夫同志代表发言认为:“北京地铁近、远期规划方案和布局正确,从施工角度看,浅埋比较合理。”这个有前提的发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在北京时建议深埋的意见。
考察团回国后,向市委作了详细汇报,并呈送了报告。考察团建议,北京地铁近期工程宜采用“浅埋加防护”、“多设出入口”的建设方案。
1958年下半年,当时考察团还没有回国,北京地铁“上马”。铁道部决定:成立“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撤消筹建处。行政、科技人员归于地铁局改为设计处。我由于要继续写考察技术总结,到1958年底才回到设计处。筹建处主任刘德义任地铁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志坚则由铁道部指派。
在经历了由北京市领导的北京地铁建设规划、筹建阶段后,即将进入施工阶段时,行政隶属关系,就改为以铁道部为主的领导了。
前两个阶段历时三年左右,主要进行了两项工作:
第一是编制了“北京地下铁道远景总体规划路网方案”图。第二是研究、探索了北京地下铁道近期工程合理的埋设深度。——这是一个集建设方针、战术技术要求、技术原则、若干重大科研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问题,是进行出国考察,试图寻求解决意见的主要问题之一。
规划工作应该对全局性的东西、大的方面考虑得远一点、广一点、深一点,这样才能使工作少一些偏差,经得起推敲和历史检验。通过这两个阶段的工作,较深的了解和体会了这些,并默默的执行着。
关于总体规划方案,应该说还属于一个阶段成果。它必然会随着城市规划发展和情况变化继续修订、补充和编制。但它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它是在市委、市政府、都市规划委员会先后两个苏联专家组(城市规划和地下铁道)的指导下,在广泛征求包括有关领导同志在内的各方意见和集中智慧的基础上,(又经在莫斯科由苏联各方面专家参加的几次讨论会上讨论过)经地铁组全体同志共同努力作出的,是我国第一个北京地下铁道总体规划方案图。应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