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2-1329 (2018)07-0018-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819/cpr20180704a
【作者简介】
彭 翀 (1980-),女,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中国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
吴宇彤 (1993-),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罗 吉 (1979-),男,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通信作者。
黄亚平 (1964-),男,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修改日期】2018-07-03
精彩导读
【摘要】以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为指向,选取2014-2015年国内外城乡规划的高校研究团队、主要期刊论文、国家科学基金、主要学术会议四个评判因素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探究近年城乡规划学科领域及其研究热点的发展特征,并重点分析研究热点的内容异同与成因背景。最后对我国城乡规划的研究趋势做展望,提出了城乡规划需要根植于社会需求的决策支撑研究、基于学科交叉的多维定量研究、面向信息智慧的技术应用研究及应对环境气候的绿色低碳研究等见解。
【关键词】城乡规划;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DISCIPLINE FIELD, RESEARCH HOTSPOT,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imed for th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selects four evaluation factors during 2014 – 2015, includ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research team in colleges, main journal article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and the main academic conference as the basis for keywords frequency statistic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scipline field and research hotspot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recent years, with particularly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content and the genetic background of research hotspots. It finally forecasts the research trend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our country, and indicates that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need to be rooted in the decision support research of social demands, multidimensional quant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interdisciplinarity, as well as th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intelligence and low carbon research responding climate environment.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discipline field; research hotspot; development trend
从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外的研究起源于建筑工程学科,18世纪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建设问题与发展矛盾迫使规划研究拓展到社会学科。到20世纪中叶,经济、政治、生态等多学科思想的涌入促进现代城乡规划空间形态规划和相关的社会经济学科融合的理论体系的建立[1]。类似国外,国内的规划研究起源于建筑营造,20世纪初引进西方的规划思想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在城乡统筹、人居环境可持续、新型城镇化等改革与转型背景下,规划学科的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极为活跃,强调以城乡建成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城乡国土空间规划与利用为核心,结合政策制定、建设管理等社会性问题,逐步成为支撑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现代核心学科[2]。总体而言,城乡规划作为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学科,研究领域在逐渐拓宽,研究热点也随国际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更替和深入。一方面,国内外的学科发展历程具有共性,国内的研究热点受国外影响颇深;另一方面,国内外发展亦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身时代特征与特色。本文基于对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探究当前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热点,并延伸探讨其发展趋势。
学科领域划分与热点评判方法
1.1 城乡规划学科领域划分
基于国内《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设置说明》中主要支撑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与内容[3],并结合中国学会和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的二级机构设置分类,将城乡规划学划分为城乡安全与防灾规划、城乡工程规划、城乡规划历史与理论、城乡规划新技术应用、城乡交通规划、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城乡生态规划、城乡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乡景观环境规划、规划实施与建设管理、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乡村规划、小城镇规划、社区与住房建设规划15个主要学科领域。
1.2 研究热点与评判思路
“研究热点”即某时期内,学术界重点关注的一些特定领域、信息或问题,以关注程度体现[4]。这一关注程度可以用该领域内的学术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相关文章发表量等来反映。
本研究依据这一原则选取国内外的高校研究团队、主要期刊论文、国家科学基金、主要学术会议作为研究热点的四个评判因素。其中,高校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与主要期刊论文的选题方向为正在进行和刚刚完成的研究成果,能较好地体现近年来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与特征;国家科学基金立项与主要学术会议主题代表近期至未来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将要研究的重点领域,体现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因此,可通过分别对这四个评判因素的统计分析来考察城乡规划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具体过程为:首先从总体概况与评判因素两方面,通过高校研究团队与主要期刊论文在学科领域的数据量叠加对比与分开对比来描述国内外城乡规划学科呈现的现状特征。在此基础上,定性归纳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结合定量方式比较国家科学基金和主要学术会议数据的叠加总量、独立统计与趋近程度,进一步总结出国内外研究热点的发展特征,从而探究我国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开展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跟研究目的有密切关系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如此才能客观揭示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统计数据以关键词①形式表达。将上述四个评判因素的数据内容归纳为关键词并进行词频统计②,根据频度高低对所选关键词进行修正、调整和替换,从而使关键词的确定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1.3 评判数据来源
1.3.1 高校研究团队③
国外高校根据2015QS世界大学排名,结合其所在国家权威发布的规划专业排名选取位于学科发展前沿的20所高校,统计其规划类专业的副教授级别及以上学者的研究方向,包括247位学者,数据量达528条;国内部分根据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高校学科评估的城乡规划学评估选取排名前10名院校(含并列共11所),统计其规划类专业的副教授级别及以上学者的研究方向,包括210位学者,数据量达601条。
1.3.2 主要期刊论文④
国外的数据根据英国科学信息研究院通过Web of Knowledge平台最新发布的“期刊应用报告”数据库,依照期刊影响因子排名与类综合性程度两个原则选取10个规划及相关学科期刊2014-2015年发表的文章,数据量达1224条;国内根据最新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中的规划类期刊影响因子排名选取10个规划及相关学科期刊2014-2015年发表的论文,数据量达2685条。
1.3.3 国家科学基金⑤
根据研究机构与学术组织在科学界的地位水平与影响力来选择,国外的数据选取2014-201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等立项课题作为统计数据,数据量达165条;国内选取2014-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城乡规划及相关领域立项项目作为统计数据,数据量达282条。
1.3.4 主要学术会议⑥
根据会议规模、主题涵盖范围广度以及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程度选择,国外的数据选取国际规划大会等22个具有权威水平的学术大会,统计其2014-2015年专题会议与会议报告的主题,数据量达521条;国内选取中国年会等18个大型高水准学术大会,统计其2014-2015年专题会议与会议报告的主题,数据量达546条。
学科领域的现状特征
2.1 总体特征
国内外开展城乡规划已有近1个世纪的时间,在不断的探索与完善过程中体现了其学科研究领域的动态性、包容性与差异性(图1)。一是国内外均强调城乡规划与多学科融合。国外排名前三的学科领域为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城乡生态规划、规划实施与建设管理,国内为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规划实施与建设管理,各占总数据量的比例均超过50%,可见随着学术知识的交叉深化,经济、管理、生态等相关学科在规划领域的延伸发展得到相当重视。二是国内外的学科领域重点差异显著。国外包括城乡生态规划、社区与住房建设规划等其他主要领域占据较大比重;国内的其他主要领域包括乡村规划、城乡交通规划,更加强调城乡协同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外,城乡规划历史与理论、乡村规划的相关研究最少;而国内的城乡景观规划、城乡安全与防灾规划的相关研究甚少。国内外数据量的比值大且波动显著,直观地表现出各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存在较大差距。
▲ 图1 | 高校研究团队与主要期刊论文数据叠加分析的学科领域现状
Fig.1 Discipline status quo of data overlay analysis of research team in colleges and the main journal articles
2.2 评判因素特征
比较2014-2015年国内外的高校研究团队与主要期刊论文两个评判因素的数据量变化,以此表现研究领域的现状特征等(图2)。一是国外的学术研究重视人居环境建设。根据数据统计可以看出,高校学者在城乡生态规划、社区与住房建设规划等学科领域投入更多精力研究,主要期刊在区域规划、生态规划的论文发表量较其他领域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体现出学术界对生态环境、住房建设方面更多的关注度。二是国内的学术研究重视规划实际操作。在对高校研究团队的统计中,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的数据量在国内一枝独秀,其作为与建筑学联系最密切的传统优势领域一直是高校学者研究方向的重点。主要期刊的论文量在规划实施与建设管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领域,呈现较高热度,可见当前更加强调实施操作的运用与规划管理体系的建设,而国外的发展曲线呈现相反的线性态势。
▲ 图2 | 高校研究团队和主要期刊论文评判因素在学科领域的数据量比较
Fig.2 Data volume comparison of research team in colleges and the main journal articles in discipline field
研究热点及特征分析
3.1 定性归纳
依据上文所述,将国家科学基金与主要学术会议两个评判因素的数据内容分至各个学科领域,根据词频统计归纳当前的研究热点,并进一步划分为国外研究热点、国内研究热点和共同研究热点(表1)。
▲ 表1 | 国内外城乡规划研究热点归纳
Tab.1 Domestic and foreig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research hotspots
3.2 定量比较
将研究热点的数据量化统计,进而分析与比较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特征。
从数据的叠加总量来看,未来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在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规划实施与建设管理领域;国外其次是城乡生态规划、社区与住房建设规划,国内其次是乡村规划、城乡规划新技术应用;除去个别学科领域,国内外各领域的数据量比值在1.0上下浮动,可见未来国内外的规划研究方向在不断趋近(图3)。
▲ 图3 | 主要学术会议与国家科学基金数据叠加的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Fig.3 Discipline research hotspot analysis of main academic conference and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从数据的独立统计来看,国家科学基金方面重视新兴科学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革新应用,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管理,因此可持续生态技术、韧性城市评估与模拟、大数据空间分析、机器学习与环境交互设计等是国内外近年来科研课题的研究热点。主要学术会议是展现规划研究最新成就、探讨当前规划面临的热点难点的平台,重视面向实际操作的项目规划,因此规划实施动态评估、地方管理与自治、公共政策导向等吸引了更多学者讨论,是城乡规划学术研究与交流的热点(图4)。
▲ 图4 | 主要学术会议和国家科学基金评判因素在学科领域的数据量比较
Fig.4 Data volume comparison of main academic conference and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in discipline field
从数据的趋近程度来看,国内外在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规划实施与建设管理、社区与住房建设规划上的研究热点数量最集中,共同的研究热点最多,趋近程度高于0.35;在城乡景观环境规划、小城镇规划中几乎没有共同的研究热点,趋近程度低于0.1(图5)。
▲ 图5 | 国内外城乡规划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趋近程度比较
Fig.5 Similarity level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hotspots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3.3 发展特征
根据上述研究热点的定性归纳与定量比较,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呈现以下特征。
3.3.1 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
当今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多极延伸、交叉渗透和综合集群,既有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也有跨领域的横断学科。在研究成果和方法上各学科也是相互借鉴[5]。从研究热点归纳中可以了解到国内外都广泛重视城市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跨领域的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如民主参与、在地管理与自治、公共政策与法规、保障性住房与政策、可持续环境治理、大数据空间分析等。
3.3.2 热点与领域的同步性
国内外共同的重点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较为一致。如在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规划实施与建设管理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均为地产经济与市场、战略规划与区域管治、巨型城市等。国内外不同的重点学科领域,在同一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差异较大。如城乡生态规划领域,物种、环境与资源开发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设计、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管控是国外当前的研究热点,而国内则重点研究绿地系统规划、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镇建设。
3.3.3 阶段与视角的差距性
相比较国内,国外城乡规划的研究阶段已从空间物质转向社会管理层面,如城乡安全与防灾规划、城乡工程规划、城乡交通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区域灾害风险管理、设施管理、交通政策管理,这些在国内尚未形成热点。国外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规划领域中更多强调其文化带来的经济效应、历史性城市的景观文化改造等,国内则以城市更新规划与物质空间设计为主,对其背后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在研究视角方面,国外研究热点多以人为本,关注中观乃至微观设计,强调在地文化与本土建设,而国内则更多从宏观角度出发思考:如乡村规划与小城镇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为小城镇转型、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与形态、土地制度改革,国外为地方实践、食物生产、原住民利益保护。
领域与热点的差异成因
从上述城乡规划的研究领域与研究热点两方面的特征来看,在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化背景下,国内外在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规划实施与建设管理等学科领域及区域土地利用与空间治理、民主参与等热点上的研究量远远超过了其他领域。虽发展方向相近,但发展背景不尽相同:国外主要是由于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技术引入为城乡规划传统的工程设计模式带来了影响与变革;而国内更多的是受到“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影响,在国家政策的有力引导与地方发展潜力的带动下促进了学科领域的深入拓展。
国外城乡规划的发展特征受其国家经济体制与民主协商等精神影响,一向重视人本主义、私人资源以及社区利益,将人居环境建设作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途径[6],因此社区与住房建设规划是国外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并且随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加剧,对气候变化、土地与能源等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动态维护等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7],城乡生态规划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加入其研究阵营。受到国外研究的影响,国内亦加快了可持续城市化建设与规划实践的脚步,将气候适应、资源循环利用、人居环境建设等作为重点的研究领域与研究热点。
国内城乡规划的发展特征主要是由其作为应用学科服务社会实践的本质所决定的。早期以建筑学为基础来强调空间设计与形态研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快速城镇化时期的大规模建设使城市设计奠定了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此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领域一贯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在工业化中后期,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制度化与规范化成为当代发展的走向,要求城乡规划在理念、技术、政策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规划实施与建设管理、城乡规划新技术应用领域成为研究主流;近年来我国进入城镇化中期阶段的转折时期,未来20年中国城镇仍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8]。这一时期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对未来中国城镇化的普遍模式和稳定形态具有决定性影响,城市空间的联系也从传统的点到点单线联系向网络式链接方向发展,重心将从城市转移到乡镇,如城乡一体化战略要求下的新农村建设、乡村聚落形态研究将成为国内规划特有的研究热点,促进乡村规划等领域的发展壮大。国内景观规划、安全防灾规划领域的研究兴起较晚,研究成果较少,还不能很好地应用到目前国内的规划建设中,不论是理论研究或是实际操作都具有一定的滞后和难度。
总体来看,国内的研究领域发展与研究热点形成,或是结合国情吸取引入国外的研究经验,或是基于国情需求,由政府扶持形成,体现出国内外热点形成背景的差异性。
我国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趋势展望
5.1 根植于社会需求的决策支撑研究
城乡规划学科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未来的发展方向应紧跟社会需求与形势变化,促进决策支持规划实践。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日益促进城市区域新的演变,对“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 、“全球区域”(global region)的研究成为国际学界的共同选择[9]。2015年我国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进行空间布局,并要求加强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促进区域平衡发展,2017年颁布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重点关注空间开发与治理、资源环境保护和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关于空间协同政策、紧凑城市管理、巨型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等研究热点将会持续发展。另一方面,2014年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体现了国内城镇与乡村的发展受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经济体制影响,因此基于城乡一体化决策背景下的城镇转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土地制度改革等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方向富于独创性和针对性,将成为国内规划面向世界的原创学科领域。同时,2016年出台的“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政府应与社会团体通过更有效率的合作方式分享社区政策与技术,住房政策与市场管理、社区规划与服务、保障性住房问题等相关研究也因而受到相当重视。并且,随着新型城镇化所面临的政策执行、资金筹措、弱势群体保障以及社会利益调整等重大难题的破解进程的推进,相信规划实施与建设管理领域将继续得到国内外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视,研究的重心将放在公众参与地方管理、公共政策、土地使用管理等方面。
5.2 基于学科交叉的多维定量研究
城市与乡村作为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载体,其运作规律的复杂性绝非依靠单一学科的理论方法能解释[10]。从国内外规划学科领域的特征来看,城乡规划研究的学科交叉性正逐步加强,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联系更紧密,呈现跨学科、多角度、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体现出在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的传统城乡规划中引入多维技术方法的必要与迫切性。从研究热点的特征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的城乡规划理论体系处在借鉴应用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阶段,发展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科理论交叉的可适应性、提高技术应用的可靠程度、改进学科协同融合的可操作性与规划实践中的编制与实施创新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探索基于我国自身发展需求与规律的城乡规划研究体系,既是学科自强自立的要求,也是未来城乡规划学科的目标。且学科研究根据城市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处于动态调整之中,这种科学的动态机制为其高等专业教育进行动态调整提供了保障[11]。
5.3 面向信息智慧的技术应用研究
目前,城乡规划的学科领域与研究热点越来越多地受到互联网创新与信息智能技术的影响。一方面是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成为规划技术革新的核心驱动力。“互联网+”背景下的海量、多源、开放以及可视化的时空数据如手机信令数据、传感器数据等为城市发展模型构建与评估、动态模拟与智能学习等规划技术的有效应用奠定了基础,对规划手段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精细化城市管理、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运作模式;另一方面是智慧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规划决策方法的重塑。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工神经网络 (ANN)、机器学习(ML)等使得规划人员可以从更加精细、动态、智能的角度进行资源调查、环境评估、地域规划、公共设施管理、交通梳理等,优化管理流程并提升洞察力与决策能力,这些改革已经使得当代城乡规划学科研究的科学范式悄然改变。新技术的革新与应用会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将作为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重点之一,面向信息智慧的技术应用将成为我国未来城乡规划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应对气候环境的绿色低碳研究
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带来深远的影响,甚至制约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对水、能源、土地等要素的大量需求,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土地高扩张现状势必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同时受到生态环境承载力显著的约束和限制作用,其中,水资源紧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已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12],并且高碳排放与极端天气带来的危害使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变得脆弱。这一系列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将成为未来国内生态规划领域新的课题与研究热点。在当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国外的城乡规划正积极研究城市与区域如何承受、适应干扰,并且在不断的学习中把握创新突破的机会,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来应对变化与压力,在韧性城市建设、弹性空间结构优化、绿色可持续技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关系等理论与技术方法方面已经取得突出的成绩,我国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应借助国外成熟的研究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需求,从规划层面上重视节能低碳的生产模式实施、低碳建筑与低碳交通的发展、低碳社区的建设等,突破常规的规划思维,促进应对气候变化与加强环境保护的绿色低碳研究与探讨。
注释
① 关键词是相关研究成果中能表示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和术语,反映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某个关键词出现得越频繁,表明其反映的研究成果主题受到的关注程度越高,可认为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② 数据内容如何合理归纳到城乡规划中的某一个学科领域,是开展统计研究的关键之处。词频统计的原则如下:一是数据内容只出现一个学科领域的关键词,即认为数据属于该学科领域;二是数据内容同时出现了多个学科领域的关键词并存在某个显著的核心关键词,将数据归入这一核心关键词所属学科领域;三是数据内容同时出现了多个学科领域的关键词且均属于主题核心,则该数据同时归入多个学科领域。
③ 国外所选高校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卡迪夫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东京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国内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等。由于统计局限性,未包含学科相关研究所。
④ 国外期刊包括《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Urban Studies》、《Urban Geograph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等;国内期刊包括《》、《学刊》、《国际》、《城市发展研究》、《经济地理》、《城市问题》等。
⑤ 国外科学基金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欧洲科学基金、国际科学基金、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基金、日本科学研究基金;国内科学基金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⑥ 国外主要学术会议包括国际规划大会、国际中国规划学会年会、世界城市论坛、世界地理信息论坛、弹性城市大会等;国内主要学术会议包括中国年会、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中国学科发展论坛、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中国城乡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等。
参考文献
1 赵万民,赵民,毛其智. 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 ,2010(6):46-54.
ZHAO Wanmin,ZHAO Min,MAO Qizhi. Academic Reviews of Upgrading the “Study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o a First Level Discipline[J]. City Planning Review,2010(6):46-54.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增设“城乡规划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Z]. 2009.
Personnel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Academic Degrees Committee. Demonstration Report of Adding “Urban-Rural Planning” as the First Level Discipline[Z]. 2009.
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设置说明[Z]. 2011.
Personnel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Academic Degrees Committee. Instruction of the First Level Discipline Setting of Urban-Rural Planning[Z].2011.
4 佘丛国,席酉民.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分析[J]. 科学学研究,2002(4):406-410.
SHE Congguo,XI Youmin.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Focal Points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y Between at Home and Abroad[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2002(4):406-410.
5 邹兵. 关于学科性质的认识及其发展方向的思考[J]. 学刊,2005(1):28-30.
ZOU Bing. Recognition of the Nature of Urban Planning Study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Study[J].Urban Planning Forum,2005(1):28-30.
6 HA Seong-Kyu. Housing 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Seoul[J].Cities,2010,27(3):35-42.
7 VERONESI M,CHAWLA F,MAURER M. Climate Change and the Willingness to Pay to Reduce Ecological and Health Risks from Wastewater Flooding in Urban Centers and the Environment[J].Ecological Economics,2014,98(5):27-33.
8 中国市长协会.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
China Association of Mayors. China Urb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1[M]. Beijing:China City Press,2012.
9 霍尔 P,图得琼斯 M.城市与区域规划[M]. 第5版. 邹德慈,李浩,陈长青,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HALL P,TEWDWR-JONES M.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M]. 5th ed. ZOU Deci,LI Hao,CHEN Changqing,trans.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14.
10 吴志强,于泓. 学科的发展方向[J]. 学刊,2005(6):2-10.
WU Zhiqiang,YU Ho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Urban Planning Discipline[J]. Urban Planning Forum,2005(6):2-10.
11 赵景华,邢华,姜玲,等. 学科融合发展趋势下的管理学科特征[J]. 规划师,2012(9):25-28.
ZHAO Jinghua,XING Hua,JIANG Ling,et al. Discipline Characters of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with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Background[J].Planners,2012(9):25-28.
12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 2006-2010中国城市价值报告[C]. 国际城市论坛2010年会,2010.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Urban Development,Beijing. 2006 — 2010 Report on City Value in China [C]. International Cities Forum Annual Conference 2010,2010.
了解更多《》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