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空间》38辑:无覆盖空间系列之街景规划设计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巨人,那么街道就是它的骨骼,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城市社会生活的大容器,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催化剂,承载着城市独有的历史与文化。在消费文化的大背景下,殊不知街道也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被人们所消费着,或是,作为一张城市的名片——成为城市营销的一种手段——向来来往往这座城市的人展示着他的形象。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曾经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间无论是面貌还是功能都发生了巨大变迁。
现代科技的发展迅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日俱增的小汽车逐渐压缩和侵占了人行步道,以车代步交通方式的转变逐渐阻碍了步行所引发的其他社会活动,信息与技术的普及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见面聊天方式,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驱使着我们远离街道的公共生活。
很长时间里,街道都不是人们刻意经营的对象,而是满足了私人利益开发后留下的简单空间。一方面,沿街私人机构只关心自身领域的开发建设,不愿承担公共空间建设的义务。另一方面,私人机构之间各自为政,随心所欲,又将导致街道整体空间环境的无序。
在政绩考核的压力下,形象工程备受政府关注。不过当前的形象工程总是热衷于城市“大空间”,诸如行政广场、城市干道或城市公园等,而往往忽视一般街道空间的建设,尽管它们占据着城市的很大分量。
回顾街道的昨天,面对街道的今天,真可谓有隔世之感。如此看来,街道管治是该加以认真审视。这里有必要为“管治”概念做个解释。“管治(Governance)”,而非“管制(Regulation)”,试图通过政府与社会各阶层的互动来维持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强调社会各阶层的平等关系,而非自上而下的关系。那么在街道管治过程中,就是要求街道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协调与制衡。
街道管治被现代中国人明确意识到也是最近几年的事,但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关于街道管治的探讨并不新鲜。他们对街道的研究早已不限于城市设计等专业领域,而转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更多领域。由于街道是人类各项活动的承载体,各种活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都会影响街道空间的塑造,因此,街道空间现象从来就不是某个影响因素作用的产物,而是众多影响因素的综合结果。也因此,关于街道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表层,还需“揭其皮,探其质”。从现象到本质视角的提出,也旨在更加深入透彻地剖析街道空间蕴含着的复杂内容。
想要原稿请点击喜欢作者→打赏2元哦
打赏者可获得本篇文章的高清电子版,打赏后请在文章留言区留言(并留下您的邮箱地址),或电话联系我们。
随手转发,让更多小伙伴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