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您刚才谈到,珠三角绿道网的建成,扩大了城市绿地的供给,让一种新的运动休闲方式进入了市民的生活。请您展开谈谈这种趋势,以及会给市民带来怎样的益处。
城市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城市化的伴生问题。从另一方面讲,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对机动交通的过度依赖又衍生出现代社会的肥胖等亚健康问题。绿道的建设,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微气候,也让市民康体锻炼有了新的去处。在珠三角已建好的绿道中,最受公众欢迎的也是那些适合骑行和跑步运动的水岸绿道,如广州的滨江绿道,东莞松山湖和肇庆星湖的环湖绿道等。

▲ 绿道骑行 | 图片来源于网络对绿道等绿色空间与公众健康关系的研究已经在国际上广泛开展。加州伯克利大学 Jason Corburn 教授将城市规划与公共健康的关系做了很好的归纳 。他认为,在19 世纪中,工业化城市的卫生问题催生了公共健康和城市规划学科的结合,但随后城市规划和公共健康两个领域却渐行渐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城市规划学科对公共健康问题的关注开始回归。美国国家休闲和公园协会(NRPA)在1996 颁布的开放空间与公园指引中,阐明了公园对公众健康的意义,强调公园在户外体育锻炼和纾解生活压力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主张在公园中加入运动元素,并把绿道(Greenway)和游步道(Trail) 归为公园的一种类别。澳洲学者Greg Browna 在2012 年对城市Campbelltown 的各类公园在人的健康方面的作用进行了为期5 个月的实例跟踪研究。他发现,在NRPA 分类标准的7 种类别的公园中,包括绿道(Greenway)和游步道(Trail) 的线性公园在身体锻炼方面的作用得分最高。
中国城市空间,正在加入越来越多的运动元素。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在推动着城市的这种转变,因为购物可以快递,学习可以在网上,但是,锻炼身体和接触自然却只能在实体空间里进行。深圳湾的滨海公园带和株洲的湘江风光带等通过丰富的户外运动方式吸引市民集聚和消费的案例展示了未来城市这样的场景:人们在带状公园里运动、休闲、聚会……,其他的各类消费和社交功能,将会像过去依附于购物街一样依附于线形运动绿带的周边。广州最近对滨江和大学城绿道的改造,对二沙岛绿道连续性的优化;深圳大力推动滨海湾公园的向西延伸,都反应了大都市地区的绿道在更加突出运动休闲的功能。
4、“人们在城市绿道中运动、休闲、聚会……”,真是一幅美好的城市生活画面!很显然,在像珠三角这样的大都市地区,城市绿道让城市变得更宜居了。那么,在大都市地区之外的外围地区,绿道的规划建设又是怎样的呢?
在不同的尺度和环境下,绿道的功能还是不一样的。打开美国东海岸绿道的网站,“Connecting People to Place” 的语句豁然跳出; 而北卡罗来纳州Cornelius 市关于绿道的作用,则用“Connecting People and Place”来描述。“To”和“and”的差异,显示了两者的目的和功能的差异。在城市,人们生活在此,绿道的作用就是把人与场所联系起来,让场所具有活力;而在外围地区,人们不生活在此,绿道则是要把不在此生活的人吸引到这里来。“人”的区位差异,决定了两者在建设重点和方式上的差异:城市绿道为市民服务,由地方政府来建,重在绿道本身的质量;而外围大尺度的绿道,如美国东海岸绿道,则是通过募捐逐年建设而成,绿道本身和串联的点的内容十分重要,否则没有吸引力。
说回广东省,随着珠三角绿道网的建成,广东着手推动绿道向外围的粤东西北部的延伸。2012年5月,广东省颁布了《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 年)》,作为绿道网向外围地区延伸的具体部署。然而,因为种种原因,省绿道网的建设实施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5 年,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提出,才意外地激活了省域绿道的建设。

▲ 连州秦汉古驿道上空置的村居 图 | 马向明南粤古驿道,是广东省古官道和民间古道的统称。古驿道是历史上岭南地区军事调度、对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是广东历史发展的线性文化遗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变更,这些文化遗存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区,而这些被工业化和城市化遗忘的地区,恰恰又是广东贫困乡村分布密集的地区。以古驿道为纽带,整合串联沿线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环境资源,可以将古驿道的保护利用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结合。因此,广东省政府在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修复南粤古驿道,提升绿道网管理和利用水平”的工作安排。

▲ 秦汉古驿道遗存 图 | 马向明
▲ 秦汉古驿道遗存 图 | 马向明
▲ 整修后的古道与村落 图 | 马向明南粤古驿道之所以能够激活省域绿道的建设,在于在新的背景下实现了历史文化修复与“精准扶贫”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结合。南粤古驿道的复兴以恰当的形式回答了一个拷问我们多年的问题:粤东西北部与珠三角无论在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状况和空间尺度等方面都差异巨大,那么,粤东西北部等外围地区的绿道在功能、形式和建设模式上应与珠三角绿道有什么差异?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可以认为,珠三角绿道相当于是大都市地区的城市绿道,而省域绿道则是大都市外围的区域绿道。南粤古驿道以文化遗产线路的方式让区域绿道在内容上得到极大的充实;将文化承传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扶贫工作相结合,则把各类政策资金汇集起来,为建设资金开辟了新来源。
5、具体到绿道的规划设计,请您结合广东的经验谈谈,需要注重哪些方面。
绿道由绿廊、慢行径和配套设施三部分组成。其中慢行径是人使用最多,对绿道感受最直接的设施。在珠三角已建成的绿道中,涌现出了一批深受公众喜爱的绿道,如广州生物岛绿道、东莞松山湖绿道等。它们的慢行径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与景观资源结合得好,如珠海情侣路绿道、肇庆的星湖公园绿道、增城曾江绿道;二是慢行径独立、安全、连续,有一定的长度。这些好实践为大都市区绿道的优化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 广州生物岛绿道(2013年) 图 | 马向明

▲ 广州生物岛绿道(2018年) 图 | 马向明
南粤古驿道作为广东绿道的新形式,以线性文化线路为主要特征,串联特色村落和自然美景,吸引公众休闲旅游,推动沿线乡村的发展。它的规划建设具有文化修复,历史和自然体验,村庄整治和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多元目标。对古驿道沿线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性自然景观资源的修复,需按照完整性、真实性、可持续性的原则。而古驿道的活化,在于古为今用。也就是说,在挖掘与保护古驿道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要结合现代人的需求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为古驿道注入新的功能,才能够达到吸引公众参与体验,促进乡村发展的目的。
具体来讲,历史文化的体验与户外活动是一静一动,古驿道遗存的修复要严格尊重历史,户外休闲运动空间要动感活力,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空间需求。因此,在古驿道慢行径的组织形式上,可以布局两条特性不同的游径:历史文化体验径和户外运动休闲径。两条不同性质的游径分别满足不同的需求。历史文化体验径——串联古驿道遗存、古村落、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供历史文化展示和体验。户外运动休闲径——供市民户外运动、休闲的慢行路径,包括骑行径、步行径、田埂道、山林道等多种形式,串联沿线村落、自然景观、服务节点等。历史文化体验径和户外运动休闲径两者互相交织伸延,形成既有功能上的不同,但又有空间联系的组合慢行径,彰显南粤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绿道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