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津津乐道的“温州炒房团”民间传奇,到“温州江南皮革厂倒闭”的戏谑热点,温州这座城市在人们的想象中贴着“商业”“资本”等标签。随着1877年的开埠通商,温州人骨子里蜇藏经商的特质被放大,在改革开放后达到某种峰值,“温州模式”是对这一切最精炼的总结。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世界经济周期性下滑,国家需发展转型,同大多数中等规模城市一样,温州面临去库存、去产能等城市发展的种种问题。而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在于,上一轮城市发展依仗近乎极端化驱动力的温州,背后是强大且互为关联的民间产业、资本和意识。其影响甚久,以至千禧年后中国各城市发展最快的十年中,温州并未经历快速城市化过程,甚至稍显滞缓。
普遍性与非典型性的共处让了解温州有了多面的实际意义——回顾总结既有中等规模城市发展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一座城市自身擅长的路径,向市民心中的城市接近。
温州市中心区主轴景观(1999年5月)
中等规模发展的温州
在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温州总体可被归为“二线城市”。但事实上,温州的商业数据形态特点与东部沿海城市的特征不同,反而更类似于西部如南宁、贵阳等省会城市。温州的商业资源吸引力得益于“温州人”这一标签。
另外,由于温州地理劣势,之前几乎不通火车,一旦海陆受阻,只能依赖陆路运输,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铁路处于相当尴尬的位置。直到2009年左右,沿海高铁的陆续建成,温州的时空压缩才逐渐加速。
(上下滑动查看)
自发开放的工商温州
以前温州的商业都是自发形成的,螺丝店的隔壁也开螺丝店,皮鞋店的隔壁还是皮鞋店,这些都是自发而成的市场。温州的商业和上一个等级的城市比差得很远,城市综合体少。现在只有银泰、万象城等比较像样,和上海、宁波都没法比。
——《两代温州建筑师眼中的城市兴衰》
改革开放40年来,大量的工商经济行为在温州发生,在城市建设方面,温州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发展状态与地区的文化、商业、经济、行政治理的模式等都脉脉相通,并不是简单的城市建设重视与否的结果。
——《“城市服务时代”公共价值导向发展路径探索》
山水斗城的自然温州
宋代以降,这座位于瓯江南岸的城市渐至发达,当时知州杨蟠曾作《咏温州》写道“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连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写尽该地的富丽与繁盛,也反映早前处于天涯海角的温州,俨然已成为东南一大都会。
——《水入街衢山列斗,一片繁华海上头》
温州的水系网络有其独特格局。复杂地形特征让温州的水文条件更加多元,也为其带来更多样的挑战……从宏观角度考虑,重新审视水系脉络在城市组成中的作用,也是增强城市身份特征,获得发展新逻辑的良好契机。
——《水域都市主义的中国传统和空间策略:基于长三角的设计实践》
商业重塑中的温州
从商业综合体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一线城市’已建成一定规模与数量的综合体,且不论饱和与否,开发者的目光逐渐投向国内城市群体系次中心位置的城市,如沈阳、无锡、宁波、温州……
——《中等规模城市商业空间发展潜力——城市的崛起与消费递推》
带着村落感的自然生长是温州发展的特质。受限于腹地少,温州人通过贸易打开生存渠道,并在以家庭为尺度的企业生产中激发出贸易活力。这种自主分散的发展让温州呈现出较其他城市更具自我驱动力的同时,也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掣肘。
——《公共活力引致的在地化商业与城市空间体系设计》
停驻温州的十种生活
从70后建筑师到80后书店老板,从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到来温求学的大学毕业生,从选择停留在温州到选择离开温州,从青年人、中年人到老年人,温州这座城市留给每个人或深或浅的生活褶皱,在日常的生活里,在宗教的信仰里,也在时代的奔波逐流中。
/淘宝/
保存二维码到相册,
打开淘宝
/ App Store /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如果您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或者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想要吐槽,欢迎留言或在后台回复,我们会定期反馈并集结成文字。也欢迎来稿分享你的思考: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信公众号 |
豆瓣 | site.douban.com/urbanchina/
微博 | @城市中国
官网 | www.urbanchina.com.cn/
电话 | 021-65982080(8027)
邮箱 | 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