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公共空间是进入医院建筑大门之后首先能让我们接触到的建筑空间。多年以来,进入中国的医院之后给人的第一感觉常常是拥挤、凌乱、压抑、紧张、吵闹。近几年来,经各地政府以及各方医院建设者的不断努力,医院的公共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要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尚需一段时间。
医院建筑的公共空间一直以来被人们当成医院的形象标志,而忽视了它的功能性。长期以来,医院建设者、建筑师更关注医院的功能布置和流程安排,而把医院的公共空间当作是自然而然的产物。
笔者曾应邀参加了一所新建成的县级医院的评审,该院无论是医疗工艺流程还是医疗平面功能布置都存在很大缺陷,但运营半年多来,医院的使用者对新建医院的使用状况却相当满意。理由很简单,之前破旧的医院现在变成了新建的现代化医院,患者的就诊环境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而促进了整个医院工作效率的提升。而这一切完全可以归功于建筑的公共空间的改善。公共空间在医院建筑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医院建筑公共空间是承接医疗功能的载体
医院的公共空间是将医疗工作流程连接在一起的枢纽,更是医院的所有医疗功能性区域的组合平台。医院的诊治流程运作,都须通过公共空间这个平台来完成。
医院建筑公共空间是一个服务性的平台
它是患者与医护人员滞留、等候、休息谈心的主要场所,它应包含一些商业化的服务内容,如便利店、花店、书店、网络通讯、快递、银行(ATM提款机)和其他一些便民服务设施;它是为医院内部空间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也是医院公共空间功能要素)的场所;医院的挂号、收费、核账取药、预检、咨询等一些功能设施都设置在这一开放式大空间内,同时还包括厕所、更衣等必备的生活服务设施。
医院建筑公共空间是医院的交通枢纽
公共空间是医院诊治活动的集散空间,亦是医院人流最为集中的场所,附属于公共空间的电梯或自动扶梯布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医院运作的效率、安全和环境的舒适度。
医院建筑公共空间是医院安全的保障
在应急状态下,公共空间是安全疏散和避险滞留的主要场所,引导标识、无障碍设施、应急设备是公共空间的必备条件。
医院的公共空间也是一个限制空间,它限制了针筒、玻璃器皿、化学毒物、腐蚀物、易燃易爆物、医疗废弃物以及物理、化学、生物性危害物质在人员密集的公共空间流动。
人性化主要体现在对患者及家属心理需求的反应,应充分对病患及家属、医护人员等各类人群的需求做深入研究,基于运营成本,配置满足甚至超越病患及家属期望的人性化设施,以提升病人就诊满意度。由于医院公共空间是就诊患者出入最频繁的活动场所,因此医院的人性化设施设备等主要体现在医院的公共空间内。
无障碍环境
医院的无障碍环境要远远比其它类型的公共建筑复杂,因为它涉及的人数众多,无障碍人群的类型也相当复杂,除此以外,无障碍辅助设备类型也是最多的。
在现有医院设计中,空间上的一些问题经常被忽略,如医院入口门厅深度不够,不能满足担架正常通过,或门口没有轮椅滞留平台等等,在设施上对健康人群的无障碍需求的关注也不够。
便捷的服务设施
医院的便民服务设施包括一些诊治过程中必备的如网络通讯、金融服务和咨询服务,还包括餐饮、零售、快递托运等生活服务设施,以及调节患者心理、缓解紧张情绪的花卉、书籍、茶屋、艺术画廊等,此外,类似打包、煎药、市内交通、幼儿托管、换洗尿布等便民服务项目,根据实际需要也可能在医院里出现。
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
医院公共空间是患者主要的滞留、等候场所,他们在此过程中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所以公共空间的设置应充分考虑环境的舒适性、趣味性和交往性,让枯燥烦恼的等候过程演变成一个舒适的体验过程。
医院公共空间集聚了医院的主要人流,作为关联医院各项医疗功能的平台,公共空间交通设施布局的合理性至关重要。
针对公共空间各区域流量和人群需求的不同,采用的垂直交通的形式也是有所差别的。
医院公共空间的交通布置应有针对性,要对医院人流的密集程度和服务需求进行分析,合理布局垂直交通,做到人流、物流疏散均衡、便捷、快速、安全,交通标识识别性强,一目了然。
医院的部分功能用房,如候诊药房、收费挂号、导医咨询等和一些必备的生活服务用房,如厕所、更衣、备餐等都围绕医院公共空间布置,这些区域人员密集、出入频繁,布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整体环境和运营效率。
公共空间应遵循可靠、便捷、均衡和服务多样性的法则,在人员的密集之处,尽可能采用袋形空间,避免对医院环境和交通造成干扰;收费、挂号、厕所等服务性设施应根据其服务半径和容量均衡布置,在确定设置部位时,应事先对人流走向进行预判,以避免流程交叉重复。
由于服务人群与服务类型的多样性,医院服务设施应对特殊人员作特别的关注。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也是充满着各种伤害的危险场所,这些危害来自于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的伤害,也包括了一些人为因素。
医院的公共空间内人员最为集中且流动性大,是医院内造成危害机率最大的区域。
故应在医院重点防范区域设置禁止标志,并做好应急疏散的引导,在发生火灾、地震等重大灾害时,具备有效防御措施。同时,对人为的突发事故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安全防护措施应该在建筑细节上做好充分的考量,如防护栏杆、地坪的防滑、高差处理、墙角防撞击和悬挂物体的碰头问题等,特别要关注儿童,避免因视角的盲点造成危害。
(苏元颖、周相涵,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