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围绕产业生态圈落地产业功能
产业生态圈的落地需要完善的产业功能配合。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应当围绕规划的产业生态圈落地产业功能,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打通上游产业、主导产业、衍生产业与配套产业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产业功能完备的闭合生态系统。

在上游产业中,需要完善科研孵化功能。科研孵化功能是产业的智力保障,也是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的基础,依托产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建立相对高端的科研设计机构,在此基础上,建设中试孵化基地,包括中试厂房和孵化中心等具体项目,保证科研成果能够尽快进入试验和孵化阶段,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在主导产业上,应当完善产品生产制造功能。在上游产业的带动下,核心产业不断自我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出更加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因此,应当不断完善产品生产制造功能,逐步替换相对陈旧的制造设备,打造更加集成的系统,提高核心部件生产所占比例,增强本体制造业的实力,进一步承接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带动引领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在配套产业上,应当完善商务办公等必要功能。核心产业带动配套产业的发展,反过来配套产业对核心产业也起到提升作用。配套产业包括居住配套、商业配套以及产业配套等,其中,居住配套通常包括居住生活社区构建、智慧小镇示范社区、国际学校等;商业配套包括商业综合体建设、特色酒店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产业配套主要包括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产业协会等必要的产业外围配套。
在衍生产业上,需要增加会议展览功能。衍生产业对于核心产业而言,起到提升和优化的作用,在核心产业的带动下,衍生出一批下游产业,包括文化旅游、会议会展等。应当在此基础上,强化衍生产业的发展,例如打造小镇客厅、主题公园以及风情商业街等来强化小镇文化旅游功能,建设产品展销中心、举行产业产品论坛来强化小镇的会议会展功能等。
2、围绕就业人才需求配置服务功能
得人才者得天下,建设特色小镇,一定要先定位小镇想吸引的人才类型,然后循着此脉络进行延展,这样的人是怎样创业的,需要什么样的创业环境,依附怎样的组织和平台,集聚在哪些产业以及产业的哪些环节,他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生命活动是怎样的规律,对建筑品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区氛围、地域文化和行政体制的要求与预期是怎样的。围绕就业人才的安置,特色小镇需要尽可能全面的配置人性化的配套功能[1]。

首先,应保持与大城市便捷的交通联系。相对于特色小镇而言,大城市拥有更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储备,更加开放包容的科研环境,以及更加有活力的经济类型,这也是特色小镇大多靠近城市的原因之一。因此,特色小镇通常不能完全与大城市脱节,而是应当规划轨道交通、快速通道、快速公交或小镇班车等往来小城镇和城市之间,增强与大城市信息流和资本流的联系。
其次,提供同等大城市的公共配套。人才在特色小镇集聚生根,应当努力提供同大城市等同的公共配套设施,如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应当建设足够的商业娱乐设施,高标准的人才公寓,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创业服务。
第三,保持比大城市更宜人的生态环境。特色小镇大多地处城市外围,拥有比大城市更加清新的空气质量、更加宜人的生态环境,这是吸引人才的最重要比较优势,因此应该规划小而精致的宜人空间,突出品质休闲生活,搭建生态化的文化精神堡垒。
第四,建设更加开放自治的制度规范。吸引人才的核心,并非一味地给政策、给资金、给扶持,而是激发他们主动的创造性,共同参与区域经济与产业的开发。因此应当共同制定符合现代化生活的文明共约、社区机制、公共服务体系等,让人才以主人翁身份共同、自发建设自己的理想家园。
3、围绕特色资源塑造特色功能
另外,在特色小镇基本功能相对完备的前提下,应该结合在地资源,更充分地发挥自身比较优势。
首先,特色小镇应结合自身特色资源,更充分发挥生态功能价值。有些特色小镇的自然环境具有极高的生态涵养、保育等价值,对于这些小镇,应该更加深入做好生态文明的文章,充分发挥独特的生态功能和价值。
其次,特色小镇应围绕主导产业和地域人文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功能。文化是一个特色小镇发展的翅膀,没有文化要素的小镇很难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得到腾飞,应该围绕主导产业和地域人文特色,更加深入挖掘产业、小镇背后的文化功能,打造文化品牌软实力。
第三,特色小镇应结合主导产业和地域人文资源嵌入旅游功能。旅游可以提高特色小镇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最为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代表,旅游业给许多特色小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和价值,这些功能的发展也是对主导产业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