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 目 信 息 | 项目委托单位:平潭综合实验区规划局 项目完成单位: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主要完成人员:朱郑炜、谈振、陈毅伟、邱伟杰、林 泉、黄瑞熙、张朝晖、王唯山、侯雷、林振福、高克跃、王晓达、张晓光、高珊、林融
|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北至金井湾大道,南至如意路,西至环岛南路,东至天大山东路,总用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含水体及已批用地)。
研究范围
研究范围将影响项目的周边山、水、岛纳入,包括:天坪山、程安山、跨海山、天大山、黄门岛及天大湖,约12平方公里。

【任务】
规模:4.5平方公里!
目标:修建性详细规划
时限:三个月…
【思考】 如此大规模的修规,运用传统修规编制方法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经过项目组反 复讨论,决定采用控规体系+城市设计体系+图则控制+导则管控的手法达到甲方规划审批操作的目的


门户区、桥头堡
场地位于平潭岛的门户区域,是外部展示的第一直观感受区域,应集中展示平潭城市建设新思路、新理念。片区开发强调整体性、文化性,将城市文化融入建设,“留住乡愁、面向未来”,成为新城片区的典范。
山水间、山海轴
场地位于山水之间,三面环山,西向望海,形成山——城——水——海独特自然格局,片区开发建设需要充分地尊重自然环境,解读环境特征,将山水大环境有机的融入片区的结构层次中,使规划区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

问题一:总体强度偏高,高度控制缺乏层次

问题二:在城市中看不见周边的背景山

问题三:水边是人流最密集的公共空间,山水之间是最重要的视觉通廊

问题四:地块划分偏大,街区功能单一,比例不当

规划先确定山水的空间与视线通廊,建立联系山水的公共空间框架。其次进一步形成片区用地与公共空间框架的各层级联系,包括建筑高度、面宽、密度、绿地率、连续街道线形等
常规终极蓝图式的城市设计无法真正的实现其控制目的,往往若干地块的招商项目变动即导致城市设计体系的实效。
对策一 分解
将整体片区分解为若干个小的管理单元,每个管理单元在规划指标及控制上整体平衡,实现规划管理的弹性与刚性。在规划实施过程的变动通过小单元的自身平衡解决,避免整体框架的调整。
对策二 控制
有所为有所不为,城市设计不是万能的,应留有余地,突出背景区段,引导重点区段。应反向解读,从城市及片区整体的角度寻找在本区范围内“不合适的开发行为”,“控制不能做什么”而非“告知必须做什么”,给予政府部门开发更多的弹性空间。

以车为本非以人为本的街道

过宽的街道建筑退线,使街道失去活力
过大的道路缘石半径

非以人为本土地开发承载的缺失
对策: 减少退线距离、缩小生活性道路路缘石半径,优先考虑行人通行,对右转车辆进行限速。

从环境生态承载角度出发控制片区及未来的开发强度,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协调

强化市政设施的低冲击处理,建设海绵城市

城市街道的复兴

连续活力街墙的确定
街道是实现城市公共重要载体,它常常为城市建设者所忽视,因此我们看到美丽的公园、壮观的广场,却不得不在充满各种障碍和车辆的街道空间中穿梭。街道空间介于公共空间与产权空间之间,属于半公共空间,是本次城市设计所关注的重点,目标是创造充满活力、整体有序、安全便利的城市街道空间。
成功的街道环境是由面向街道的、具有活力的建筑功能创造出来的。贴近人行道布置的建筑界面是成功的关键。这样界定既活跃了城市空间,又在建筑与街道之间建立了一个连续的多样化环境。
不同类型的水岸组合,结合岸侧用地功能,创造休闲浪漫的活力水岸

风貌的保护和传承
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针对开发实施的动态创新型规划
单元弹性控制、白地控制、负面清单的控制模式
强化街道半公共空间的控制
强调城市街道界面、减少建筑退线,减小路缘石半径、强化半公共空间的使用新技术的运用
生态管理单元、风环境影响评价


丰富城市轴线,创造城市发展新核心
强化生态廊道,构建大山大水新格局
融合城市功能,增加街道空间新活力
优化土地利用,探索岚台协作新平台
加密城市路网,优化交通出行新形式
协调建筑风貌,重塑地域景观新特色

规划体系:最全面的控规体系

一心五片、一环一轴多廊
一心
一心:
如意绿水心,围绕如意湖布置广场绿地、文化娱乐等公共用地,打造片区的“会客厅”及生态核心。
五片:
岚台文创区,保留改造现状娘宫村,引入台湾文创产业,建设文创产业园,集中反映平潭地域特点及政治意义。
滨海门户区,以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为主,体现现代、开放的滨水门户形象。
商住混合区,以商住混合为主,强调街区功能的多样混合,结合滨水商业创造富有活力的城市街区。
滨水居住区,北侧面湖、南望山海,择水而居。
商贸综合区,背靠牛寨山,沿城市轴线面向湖海。以集中商业、城市综合体、居住为主,为周边提供行政办公、金融、商业等综合服务。
一环:
滨水活力环,沿滨水区连续的休闲步行空间,结合休闲商业、公园绿地,形成连续、充满活力的开放性滨水空间,串联五大功能片区。
一轴多廊:
背山面海的空间轴线及连接山水的生态绿廊。


绿地系统
山水交汇 汇绿成网
水网系统
尺度宜人 融会贯通


市政承载体系Municipal Engineering System市政管线在市政道路下各种管线平面及竖向上的协调,给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管道、中水管道、电力管道、通信管道、燃气管道等竖向按规范进行布置

交通承载体系Transportation System突出以人为本,在道路系统构建方面,路网间距由原规划250m调整至120~150m

次支路密度和道路面积率均突破规范值,有利于形成微循环、灵活地进行交通组织设计、并提升慢行交通的安全和便捷性,规划道路体系较传统的路网格局更为安全、舒适和可靠

断面形式更加强调行人和非机动车环境舒适性、并引入低冲击开发理念,利用地块建筑退道路红线空间作为慢行活动空间与通行通道,构筑活力街道

交叉口路缘石半径进行适当的压缩,减少过街距离、提升行人过街安全性、降低车辆行驶速度,构筑活力街区,体现以人为本

街道慢行场所营造除利用规划道路两侧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还充分利用道路两侧的建筑退线空间,营造安全舒适、有活力的街道空间

慢行与公共交通衔接注重公交站点周边慢行交通可达性,基于慢行交通体系和片区地块居民出行需求构建公共交通系统。在公交站点周边打造安全、环境舒适、连续性的慢行交通系统,并连接主要交通产生点

体现片区的地域性、生态性及开放性。以山、水、海景观为依托,结合用地功能架构城市与自然协调的山水 格局
商贸与休闲一体的城市 轴线
自然与人文串联的视线 通廊
景观与活力交融的水岸 绿环
功能与特色鲜明的空间 节点
韵律与层次丰富的形象 界面
立体与安全便利的慢行 路径

看得见山 望得见水
建立滨水区与山体景观的视线通廊。
城随山势 景随岸行
组团建筑高度控制与山体高度的对应关系。
滨水区建筑以低层为主,强调开敞亲水的近人尺度。
凤栖南巢 龙踞北水
居住建筑主要布局滨水南岸,顺应自然风向与日照朝向。公共及混合建筑主要布局滨水北岸,依山就势塑造城市景观。

“绿水心 活力环 山海轴 绿脉网 ”
以如意湖为开放空间核心,构筑滨水商业休闲环,串联各组团空间。
延续既有山海轴线,丰富空间尺度及虚实变化,衔接绿脉网络,形成收放有致的空间体系。

绿水心
通过对传统如意形态解构,建立岸线、功能多样的内部水体,为片区最为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
活力环
沿滨水一侧设置连续的慢行道、广场、绿地,结合休闲商业、文化设施,创造城市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

山海轴
“山、水、海、城”
延续上位规划确定并已形成的山海轴线,在轴线上依次布局广场空间、景观步行桥、喷泉、大面积绿地、覆土建筑、城市阳台等系列空间,丰富轴线的虚实变化。
绿脉网
通过路侧绿带、独立绿道串联公共绿地、公园广场,形成网络的绿道慢行体系。
视线通廊
建立山水相望、城景对应的多维度视线廊道体系

城市界面
类型一:滨水门户界面
1突显地域属性:保留改造现状娘宫村及山体,通过传统手法提升娘宫村现状风貌及功能,突显平潭的传统地域特色。
2展示现代气息:建筑体量与高度控制以海峡一桥的视点为出发点,环岛南路外侧建筑以横向延伸为建筑造型特征,控制建筑高度,内侧建筑以竖向延展为建筑造型特征,控制建筑体量,形成内侧向滨水跌落延伸的城市形象。环岛南路外侧建筑以造型创造为主,建筑布局以分散式布置,建筑后退空间不限定。内侧建筑强调风格统一及高低错落,强调高层建筑的后退空间,塔楼形成韵律性城市界面。
3体现生态特征:以绿化景观为主,重点展示空间开敞性,路侧绿化应强调绿量,形成多层次绿化景观。地面建筑以覆土型地景建筑为主,突出生态特征。

类型二:亲水型界面
尺度宜人的滨水界面
建筑高度由水体外侧向内侧逐级跌落,尽量创造后排建筑与水面视线的通达。滨水建筑以低层建筑为主,强调空间的转折与层次,建筑底层与公共开放空间开放互动,允许贴线,营造近人尺度的滨水空间。

规划总平面
总体鸟瞰
整体天际线控制主次有别 错落有致 舒缓有序
在城市关键位置,通常是门户地段和空间视线汇聚处设置城市地标,以加强方向感,塑造主次分明,舒缓有序的整体天际轮廓.

重要城市地标形塑空间秩序,创造地点认知象征与地景特色
强化区域特征,塑造视觉焦点与城市功能意像
层级地标控制,体现城市形象与近人尺度空间

规划特色:风环境影响评价Wi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平潭气候条件
由于平潭岛地域狭小,且平潭综主岛呈南北走向,所以出现大风一般是全岛性的。由1971-2010年平潭基本站的统计结果可知,平潭年平均风速为5.0 m/s。秋、冬季平均风速最大,春季次之,夏季相对较小。一年中以11月份风速最大,5月最小。7-9 月,受台风影响,为一年中风速极值出现的时间。全年大于8级大风日数,中部90天左右,沿海130天左右。平潭本站大风日数多年平均为62天。大风出现频率为17%,也就是说,平潭每6天出现一次大风。
金井湾片区风环境影响评测目的
计算方法
局部地块风环境优化设计
针对迎风第一排建筑外部环境风速较高的问题,分住宅与公建两部分进行研究。
对于住宅在相同高下,对局部建筑形式进行对比研究:
(1)第一排建筑为点板结合
(2)第一排建筑为长板式
(3)第一排建筑为点式
对比结果可发现,第一排建筑为点板结合或长板式时,风环境较高地区最小,而纯点式建筑前排宅间将出现较明显的拐角风速加大地区。同时考虑沿金井湾大道沿街建筑形式不宜过于封闭,因此建议第一排以点板 结合形式为主。
同时,鉴于滨水空间局部风速较大,建议在局部通过增加裙房,或者增加防风设施的方式缓解风速过大问题。小区内主要活动空间也不宜设置在此处。
规划特色:建筑风貌控制Architectural style control现状风貌认知:
山环水抱的整体格局
已建成片区的多样风格
有待发挥的地方传统
建筑风貌整体策略
1.呼应周边山水关系,与良好的自然环境协调统一
2.挖掘地方传统特色,形成个性化第一眼平潭
3.在与周边建成片区协调的基础上形成丰富多元的风貌组合
整体定位:山水灵通,新风岚韵


整体策略——形成一种新平潭特色风貌
风貌控制层次
风貌分区控制
风貌控制层次——重点界面控制从人的感知参与的视角寻求城市空间骨架的品质化、精细化引导策略。将片区主要观山廊道两侧的地块与金井北湖和如意湖滨水地块作为高度控制敏感区。
规划特色:海绵城市系统设计与落实 Sponge City System Design规划层面
(1)将雨水花园、植草沟、树池等设施与道路及其周边绿地结合,打造能够调节雨洪、为雨水市政管网排水减压、景观良好的城市道路系统。选取几条城市道路打造成为示范性道路工程。
(2)打造一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程片区。
(3)城市湖泊、河道、景观水体与雨洪排放相结合,打造随着降雨“可变化”的水体景观系统,使之具有调蓄功能。通过将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结合景观设计营造湿地、浅滩等,使得水景更丰富。
景观层面(1) 增加绿化覆盖率,并通过以大面积绿地下渗保证水循环,有利于保持水土。因现为填海造地工程,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2)组织绿色地面的标高与其他地面的标高,通过控制竖向来解决排水、蓄水、净水的问题,不会额外增加绿化的投入成本,减轻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
(3)根据不同的低影响设施及其功能,选择不同的植物配和设施以达到涵养水、净化水的功能。以当地物种为主,以丰富的植物种类保证景观既有观赏性、也有功能性。
建筑层面(1)雨水收集利用:针对大型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及城市公共广场,采取不同的雨水收集方式。
(2)利用绿色屋顶、绿色墙面技术。
(3)雨水利用系统与灰水利用系统配合。
(4)大型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总体控制目标城市的脉络就是街道,街道是城市的主角,不同尺度、形态的街道,他们所容纳的生活状态注定是不同的。伟大的街道不仅仅只是提供交通的功能,也是城市生活的核心点,让人们可以漫步、聚会、并享受社交生活。
成功的街道环境是由面向街道的、具有活力的建筑功能创造出来的。贴近人行道布置的建筑界面是成功的关键。这样既界定并活跃了城市空间、又在建筑与街道之间建立了一个连续的多样化环境。
我们希望在这山水之间,重塑城市街道空间,形成连续的街道界面,创造多样、充满活力的街道生活。
总体控制原则
控制街道层界面,形成街墙
控制高层退距,形成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交通性道路以控制退距及高层建筑韵律性为主
生活性道路可设置裙房,形成人视连续界面,并保证街道步行系统的畅通
街道控制要素
街区划分
在满足主导功能的前提下,提倡街区用地功能的混合和多样,鼓励提供有利于增强街区活力的配套功能。街区宜根据所处区位、主导功能和实际情况,通过城市支路网络将街区划分为若干街块。
街墙街墙是指限定街道空间的建筑界面,主要由临街建筑高度不高于24米的部分组成。城市中心区、商业区的街道宜形成统一和连续的街墙。
同一街区、同一街块的相邻建筑宜统一退线,街墙高度应保持一致,以形成连续的街墙界面。街墙高度宜按:6米、10米、15米、18米和24米的取值标准进行选择。街墙顶标高处建筑后退1.5~3米。街墙底层宜采用骑楼或挑檐等形式,为行人提供有遮蔽的空间,其地面设计标高应与人行道路面标高持平,净宽不得小于3米,净空高度不得小于3.6米,净空高度超过5米时,应在3.6米净空高度以上部分设置遮挡设施,并在适宜高度进行二次遮挡。
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指具有一定规模、面向所有市民免费开放并提供休闲活动设施的公共场所,一般指露天或有遮盖的室外空间,符合上述条件的建筑物内部公共大厅和通道也可作为公共空间。
半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是指街道两侧由商业及地块建筑退线组成的纯步行公共空间。
交通性道路控制要素
功能 交通性道路两侧应设置绿化带,不强调裙房功能。
尺度 绿化带宽度根据道路宽度控制,24米道路侧控制10米绿化带,30米以上道路侧控制15米绿化带。
最小退线及最大退线控制 交通性道路两侧建筑退线按最大退线及最小退线控制,在满足消防要求情况下最小退线可贴绿化带建设,最大退线根据道路宽度控制,24米道路最大退线控制为8米,24米以上道路最大退线控制10米。
半公共空间(退线空间) 半公共空间原则上以绿化景观种植为主。
地块车行出入口 交通量大的公共建筑或商业建筑车行出入口应分设,车行出入口沿用地一侧应局部拓宽渠化,降低对城市交通道路的影响。
生活性道路控制要素
功能 生活性道路两侧应设置裙房,裙房功能以商业为主,商务办公为辅,可综合配置部分社区级服务设施(如社区办公、医疗等)。
尺度 裙房高度根据街道及道路断面控制,道路宽度12米以下裙房控制在2层以下(9米),道路宽度20米以下裙房高度控制在3层以下(14米)。裙房后退道路红线宽度根据街道宽度控制,道路宽度12米以下后退距离控制在4米,道路宽度20米以下后退距离控制在6米。
贴线控制 裙房贴线根据街道宽度控制,道路宽度12米以下裙房贴线率控制80%以上,道路宽度20米以下裙房贴线率控制在70%以上。
半公共空间(退线空间) 半公共空间内必须设置一条连续的步行道,宽度不小于3米。同一街道的步行道的铺设材质、色彩应一致。相邻地块步行道的接口应衔接一致,如存在高差应通过缓坡处理。半公共空间内不允许设置停车位、永久性建筑物;允许设置临时性的座椅、绿化种植、花池、雕塑等景观小品。
地块车行出入口 原则上生活性道路上不得设置车行出入口,若设置车行出入口应尊重步行组织,在竖向上保证步行道的连续性。

规划创新:单元总体控制Overall Control控制原则:单元刚性控制,地块弹性控制

一般地块控制



【资料来源:项目组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