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2017年全球城市人口到达50%,到2050年将会达到75%。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很多问题和挑战,新建的大多是高密度的高层建筑,公共空间数量有效,质量堪忧。
机动车交通的增长极大降低了步行和骑车的机会,它们正在衰落。伴随着经济增长,城市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交通拥堵、人行道缩窄、活动空间被停车位占用。
传统的户外生活包括很多街边手艺人、街头展示、街头交易,沿街还有烹饪小吃,现在这些都处境困窘。
这些原有活动,都在为汽车交通和停车问题让步,户外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但是,还是有一些优秀的发展中国家制定了富有创意的城市政策。
第一个案例是巴西的库里蒂巴,以快速公交系统(BRT)文明于世。库里蒂巴是巴西南部的一个快速发展城市,从1965年开始,城市沿着5条公交街道发展,公交站精心设计。通往公交站的道路简短、便捷,允许自行车在公交通道上通行。
(库里蒂巴的前市长Lehrner极具先锋精神,不止交通做的好,整个城市规划都非常有名,在世界范围的规划实践领域领域都声名赫赫,我印象中他曾经是该市设计院的院长)
第二个案例很相似,是哥伦比亚的波哥大,人口500万,以毒枭闻名。但是在1998-2001年,在市长Enrique Penalosa的领导下,修建了BRT系统和自行车系统。
波哥大新建了330公里的自行车道。当时市政府的理念是,只有20%的市民有车,要致力于提高其他80%市民的出行能力和生活条件。波哥大的BRT使得公交车平均速度达到29.1km/h,让市民比开小汽车每年节省300小时,这个时间可以更多的陪伴家人。而且还新建了900个公园和广场。
第三个案例是南非的开普敦。1994年南非的种族隔离通知结束,启动了专门提升城市空间生活质量的项目。在学校、车站、路口、运动场前面有很多自由空间,政府改造这些空间,让人们能够在这些公共空间里会面和交谈。
种族隔离导致开普敦很多小镇密度高、建筑质量差,居民极端贫穷。政府希望通过规划公共空间,让人们获得有尊严、美丽而实用的城市空间。
全球现在面临共性问题:缺乏人性化维度。发达国家缺乏是因为规划的意识形态,一直强调机动化交通的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城市生活条件变得困窘是因为来自发展的压力。但是,它们都需要改善城市生活质量,都必须关注行走、骑车、使用户外空间的条件。
建造人性化的城市是廉价、简单、健康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重要的是对人、尊严、生活热情以及作为会面场所的城市的关注。
建筑师拉尔夫.厄斯金说:“做一个好建筑师,你必须热爱人民,因为建筑是一门应用艺术,与一些事关人民生活的结构框架打交道”。
最后,本书的第七章总结了一些指导原则,称作“工具箱”。
基本规划原则
1. 聚集,合理分配城市功能设施,让人群与活动数量最大;
2. 整合,多种功能设施结合在一起,提高多用性、体验的丰富性、社会可持续已集成城市安全感;
3. 邀请,鼓励步行和骑车;
4. 开放,建筑与城市的边界地带开放,内外生活产生互动;
5. 增进,让人们在城市空间中度过更长时间。
交通规划原则
从以汽车为主向“行人最高优先权”转变。
(这张图体现了交通规划的四个方向,最上方偏重小汽车,第二图拉德本强调人车分离、效果并不理想,第三图是荷兰的交通稳静化、以人为主,最后一图以威尼斯为例,我没有理解好,这样的水城在交通方面是否有太好的参考价值?)
视听接触原则
对于视平层面的城市,盖尔提出12个质量标准,分为安全性、舒适型、乐趣性三大部分。
对于视平层面的首层设计,盖尔划分了5个等级:活跃、友好、混杂、无趣、不活跃。
最后,盖尔批评很多交通工程师只考虑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而恶化了城市的步行条件。他用大量照片对比,人性化维度下如何重新安排道路空间的优先级别。
至此,全书完,感谢2周来大家的共同学习和陪伴。
【作者】
【领读者】
王学勇,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咨询工程师。天津市渤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总工。
主要研究方向:
1)中微观交通规划;
2)城市设计与交通设计;
3)停车共享;
4)街道设计
文稿整理:孔维媛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