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欧美溯源——从“住宿+早餐B&B(Bed and Breakfast)”到爱彼迎Airbnb
1960年代早期,人口较稀疏的英国西南部与中部农家,为了增加收入而开放家庭式招待,亦即民宿。当时数量甚少,采用住宿+简易早餐B&B(Bed and Breakfast)的经营方式。欧美民宿虽然名称不同,但内容近似。欧洲多采取农庄式民宿(Accommodation in the Farm)经营,让入住者舒适享受农庄式田园生活环境,体验农庄生活。加拿大采取假日农庄(Vacation Farm)命名,反映出农庄与度假两个主题。美国多见居家式民宿(Homestay)或青年旅舍(Hostel),既有位于城市家庭的,也有在乡间农场设置,居家住宿并不刻意布设,价格相对饭店便宜。由此可见,乡村民宿之两大功能:其一,作为正式住宿(旅馆、酒店等)的替代选项;其二,田园环境与乡间生活的体验方式。2008年爱彼迎Airbnb(AirBed and Breakfast ("Air-b-n-b"))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市设立以来,更是把民宿这一空间共享住宿方式推至一个崭新高度。
1.2 亚洲溯源——从日本一村一品带动民宿开发,到台湾地区垦丁公园民宿
亚洲民宿发端于1980年代初期,以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为先。
日本乡村民宿一般是在山野和渔村等观光地,乡民在获得经营许可之后,利用自家房舍为旅行者提供临时居住。这样的场所通常是家族经营,房间10间左右,住宿价格比较平民化。
日本不乏“一村一品”乡村振兴的案例可供我国借鉴[1],其中住宿型市民农园更可作为我国特色乡村民宿发展的楷模。许多退休后的日本人,一方面向往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希望到农村从事一些农业劳动;一方面又不愿意彻底放弃都市的便利生活而整天干农活。因而,满足这部分人新的生活方式需求的“市民农园”便应运而生。市民可以仅仅在周末离开大都市到农村去,在大自然中种植蔬菜、大米,享受“周末农业劳动”的乐趣。大部分市民农园都不包含住宿功能。然而,位于神户市东北约45公里处的八千代区(原八千代镇)开创了住宿型市民农园的新模式。这一地区并不具备出色的观光资源,但却充分利用了靠近京都、大阪、神户等大城市近郊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创造文化氛围浓郁的美丽山村”为目标,利用山间沟谷等闲置农地,于1993年设立住宿型“八千代市民农园”,以后又陆续增设两个。 配备豆腐加工体验设施以及野营地,每年还举办“紫云英节”、“萤火虫节”、“收获祭典”等活动,政府为配合市民农园吸引更多都市居民,制定了《全镇公园化条例》,全力推进全镇公园化建设,使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住宿型市民农园是农园与民宿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带有住宿设施,并配备厨房、卫生间,租用者每周可以数次往返,也可以住下来安心享受农业劳动的乐趣。租用市民农园的前提条件,一是每月至少到农园呆4天以上;二是必须参与除草等共同劳动。住宿型市民农园极受欢迎,3个农园合计110栋住宿设施都已经满员,还有多个家庭预约等候空房,租用者平均年龄60岁,大多来自大阪、神户市。该镇与神户市建立了交流关系,在大阪市的窗口式直销店也设立了摊位,销售市民农园种植的蔬菜。自兴建市民农园之后,到访八千代的外地客人逐年增加,该地区现有人口6000多人,年接待外地来访者31万人次,经济收益达到12亿日元,还创造了可接纳老年人和妇女就业的约160个就业岗位。
由上可见,民宿之本源在于,由家庭向旅客分享居住空间,提供非正式的住房,并让客人体验亲密的家庭氛围及真实的当地生活,民宿经营者获取经济收益,住客也可得到完全不同于酒店的居住体验。而民宿之发展趋势在于,在最初的单纯住宿功能上不断拓展,数量增加。基于所在地点及环境资源特征科学规划,明确定位并加以类别细分,辅之以多渠道推介,有待成为带动村民就业、乡村活化和城乡交融之崭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