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通常是城乡发展的发源地,而旧城集市型社区既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起源,也承载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及文化记忆。目前旧城集市型社区大多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及社会问题,亟需通过更新来重新激发活力,但却难以套用简单的旧城更新模式。聚焦旧城集市型社区转型的微更新路径,以厦门市营平片区为例,基于深入的调研分析,提出“产业—人群—空间”的耦合型微更新路径及相应的设计策略,尝试应对集市自身及集市所在社区的转型发展瓶颈,试图为我国该类型社区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1研究基础
1.1 旧城社区更新的研究基础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旧城社区的更新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基础。根据更新特点和关注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4种模式:一是从生态和空间改善角度出发,提出侧重生态修复和社区修补的“双修”策略,综合解决社区的生态、公共设施、交通及人文活动问题,目的是提升城市活力、改善民生、传承历史文化,建立生态友好型社区;二是从解决人群诉求角度出发,提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居民参与,明确更新方向并得出改造方案,以“共享理念”建立居民与政府的联系,通过决策监督机制和第三方组织,实现从一元决策到多元参与的转变;三是从提升社区文化角度出发,基于“在地文化”导向,驱动个体和社会组织行动,实现社区在物质、社会、情感等层面的改良和优化,基于“文化线路”导向,提出空间构建、塑造文化及建立制度。促进社区邻里交往与文化复兴;四是从产业升级角度出发,基于“社群导向”,通过社群的参与式介入,引导社区产业不断地生长与发展。
1.2 旧城集市型社区更新的特殊性
旧城集市型社区通常依托集市而成为旧城经济及社会活动的中心,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度成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片区。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核心功能外迁,同时在“农改超”政策的推行下,老旧传统集市逐渐被拆迁改造,集市型社区的中心地位面临弱化并走向衰败。与此同时,在长期发展中,社区吸引了大量与农产品销售及低端食品加工业相关的服务人群聚居,有些地区甚至发展成为城市廉价劳动力的集中地。因此,人群组成复杂、人口结构老龄化、产业类型混杂低端、环境设施亟待改善、人文环境亟需保护等问题成为目前旧城集市型社区普遍的发展瓶颈。
因此,旧城集市型社区的更新路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基于单一角度出发的更新模式无法深入地解决其发展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人群、产业及空间3方面的耦合关系及更新模式,才能更好地提升社区的居住环境品质、社会交往活力及文旅商业价值,通过再次激活集市的造血功能,最终实现社区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活化复兴。
2营平片区发展概况及更新诉求
2.1 社区发展及问题解析
营平片区位于厦门岛西南角沿海地区,与鼓浪屿隔海相对,自明末清初起,沿岸遍布大小码头,成为以繁盛的海洋商贸而兴起的城市发源地。民国时期,由于过往的渔船、货船都集中在附近的第一码头靠岸卸货,此地逐渐形成了厦门最大的渔货生鲜集市“八市”,商铺最集中的开禾路总长近500 m,商铺多达200余家。
营平片区区位图
和大多数的老城区一样,营平片区内建筑密度大,且因建设年代久远,骑楼内部环境破败,大量的违章加建导致建筑的通风、采光及消防等问题严峻。此外,洋楼、大厝等风貌建筑由于产权复杂,导致房屋破损严重却缺乏维护,许多房屋沦为危房。
营平片区老城肌理图
作为集市型社区,商业活动仍旧是营平片区内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目前,片区内大部分业态在近10—20年来变化不大,较为传统和低端化,许多老店铺在现代生活形态的变化冲击下日渐式微。
营平片区业态分布图
2.2 人群更新诉求
在凝聚营平片区的更新愿景及未来发展共识上,需要同时关注片区内最为核心的4类群体的诉求,即政府管理者、本地居民、商户及游客。只有明确多元参与主体的诉求,才能解决集市型社区中存在的复合问题,促进营平片区严重落后的物质空间、产业格局与文化发展与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接轨。研究通过深入调研,以定量问卷调查及定性观察访谈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了解了各群体对片区的发展意向,有利于深度解读片区、提取核心问题及制定实施路径。
部分人群访谈结论
3耦合型微更新路径研究
3.1 耦合型微更新释义
营平片区作为独特的人文社区,承载着厦门老城难以复制的历史文化特性,不宜采用大拆大建的更新模式,仅能以微更新、小规模改造的形式推动,最大程度地保护老城的地域性风貌与文脉气息。基于目前多种旧城更新模式的研究基础,针对旧城集市型社区的自身典型性,研究提出耦合型微更新的路径模式。
耦合型微更新路径概念图
3.2 耦合型微更新路径解析
针对营平片区的耦合型微更新路径,研究提出3个层面策略:产业上,以营平片区已有的传统产业作为突破口,引导新产业的植入与低端产业的升级,引导升级更新,实现原有产业的逐步更新,并通过社区内各群体的参与式介入,引导社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链结构;人群上,以产业联动、公共空间及共享服务设施的增设为突破口,优化居民所需的物质空间,促进社区成员的情感融合,提高社区场所认同感;空间上,通过线、面串联各个空间节点的耦合策略,形成社区优化的各类型特色空间,促进片区内的空间整合与联动。
3.2.1 产业耦合
依托“八市”最核心的海鲜市场吸引力,在市场自身优化供应环境及管理的同时,研究围绕市场配套特色海鲜排挡、高级私房餐厅等具有服务延伸性的食材加工产业,以及文创产品、博物馆、民宿等文化旅游服务产业,进一步强化市场的价值并以此带动片区的经济增长,增加旅游服务的消费点与社区的深度互动,提升经济及社会活力。
新型及传统产业耦合模式
3.2.2 人群耦合
人群活动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承载,按照杜绝大拆大建的微更新原则,选择危房进行点状拆除,以增设公共空间为突破口,满足周围居民的户外活动需求。对可挖掘的存量建筑进行再利用,选择空置公房进行功能置换。提供如棋牌室、健身房等丰富的共享服务设施,为有相同活动兴趣的人提供平台,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户外活动需要,将其日常活动交织于此,促进彼此及与外来人群更多地交流。
基于公共空间扩容的人群耦合载体再造模式
3.2.3 空间耦合
对各人群的分时段活动动线进行深入调研,基于现有路网,对部分道路进行疏通和拓宽,并置入新动线使各散落的点空间发生线性联系。线性的空间耦合,串联形成了社区的活力链结构,而多种线性的交织形成网状结构,则进一步使得片区间的功能相互联系,形成耦合关系,最终促使营平片区的整体空间融为一体。
基于动线重塑的空间耦合模式
4营平片区更新设计策略
基于“产业—人群—空间”的耦合型微更新理念,制定更新设计及一系列具体策略,以实现对历史街区风貌的保护与治理。复兴集市及社区,创建新兴活力空间,吸引多元人群。通过整合地块功能,增设公共空间,改善住区品质,使营平老城区“融”入城市,而不是“熔”于城市。
更新设计方案总平面图
4.1 增加多元空间,优化居民生活
根据不同人群的诉求,在片区中设计了5个主题鲜明的“口袋广场”(即袖珍广场)——健身广场、儿童活动广场、文化广场、棋牌广场和茶文化广场。结合公房改造的社区共享健身馆、儿童游乐馆、老年馆和书吧,通过横跨社区的步道进行串联,实现了线耦合。
多元空间的增补效果图
部分节点空间改造效果图
4.2 规范集市发展,保护街区风貌
传统市场空间以保留原有建筑风貌为主。在此基础上,修缮骑楼立面、整顿建筑底层步行空间、新增排水口以改造排水系统。骑楼立面风格模仿大同路、厦禾路的骑楼风格,颜色、选材、风格上都保持风貌统一。
“八市”骑楼商业空间改造效果图
4.3 升级商业服务,助力旅游发展
“八市”的核心售卖街为骑楼,目前基本为下店上住的商住混合型模式。随着市场业态的蔓延,在“八市”周边巷道的底层沿街面中,也逐渐被居住其中的居民改成商铺,但大多仅是简单地在门口摆设一些农贸产品,局部有一些小型的海鲜加工店或生活用品店分布于其中。设计将着力在这部分商业服务的升级上,在紧邻“八市”的街巷增设海鲜加工餐厅、私房菜品餐厅等,实现“买—烹—品”的多维度感官体验。与此同时,通过扩宽部分巷道,将台湾小吃街和“八市”片区连接起来,加强产业间的联系,将临近位置的店铺进行串联,形成特色商业街区。
挖掘街巷的底层旅游服务空间效果图
部分节点效果图
5结语
与传统社区不同,集市型社区是旧城发展的核心,承载着一个片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重要功能,但存在着人群混杂、产业落后、环境设施亟待改善、社区人文环境亟待保护等问题。问题错综复杂的旧城集市型社区更新,无法套用简单的传统旧城更新模式。因此,本文尝试通过深入调研厦门最具代表性的旧城集市型社区——营平片区,从人群诉求、业态发展、空间品质及区域特色等方面切入分析,提出“产业—人群—空间”的耦合型微更新路径,尝试应对及解决营平片区的发展瓶颈,并试图为我国旧城集市型社区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8年第4期《旧城集市型社区耦合型微更新路径研究——以厦门营平片区为例》,作者:张若曦、张文浩、李颖洁,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官方网站(在线投稿):www..com.cn
Email:shcsgh@supdri.com
邮发代号:4-803
电话:021-32113552/32113553
传真:021-3211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