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北京铁路有多项大型建设任务,市规划部门依据既定规划予以配合。例如,北京站、永定门客站、北京南站、铁路环线以及几条干线建设的征地、拆迁、市政管线改移、房屋配套等做了大量的详细规划配合,难以尽述。现举北京站建设选址及当时方案为例,简述如下。
1958年8月,党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庆祝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工程,将新建北京火车站列为十大工程之一。
根据当时的规划,1956年铁路部门推荐的广安门客站的站址,已改建为大型货物站,市规划部门提出的东便门客站,其站场用地偏小,且当时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又难以配套解决,而1958年2月建成通车运营的永定门临时客站,已承担了繁重的客运任务,不可能原址再行改建,所以,只能另选新址。
建设新客站任务下达时,距建成使用,仅剩一年时间,铁路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已来不及分别研究提出方案再行磋商,于是立即组织了联合办公小组,铁道部第三设计院派出以北京枢纽总体负责人徐秀岚为首的3位工程师到北京市规划局,与规划局王绪安共同组成规划小组,研究提出新站址方案。这个联合规划小组,共提出5个站址方案,其中3个为通过式站型,两个为尽端式站型。
第一方案,站址位于东便门与崇文门之间的护城河北侧,即现已建成的北京站,站型为通过式,主站房设在北侧,正对方巾巷,从站前广场经站前街直通建国门内大街。向西通过7公里长隧道的地下直径线,与莲花池附近规划的北京西站相连。
第二方案,站址设在东便门于崇文门之间的护城河南侧,即花市头条至三条位置,通过式站型,西端连结地下直径线,主站房设于南侧,站前广场位于花市大街北侧。
第三方案,站址位于崇文门以东的护城河北侧,站型为尽端式,站房和站前广场设在崇文门内大街以东,站房与同仁医院遥遥相对。
第四方案,站址位于崇文门以东的护城河南岸,尽端式站型,站房与广场紧邻崇外大街。
第五方案,站址设在东便门至永定门站的铁路区间,龙潭湖以北的直线段上,通过式站型,主站房和站前广场设在西侧,利用体育馆路和幸福大街作为旅客主要集散道路。
1958年12月初,经部、市领导审定,确定采用第一方案。市规划部门立即配合道路、广场红线定线和市政管线布置以及拆迁范围等内容的图纸。北京站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通过式站型,站中心距天安门广场约3公里,主站房设在车站北侧,站前设4公顷矩形广场,90米宽的站前街直通建国门内大街。
客站远期规模为每天进出旅客20万人,设9座站台18股道,与规划的北京西站有4线隧道的地下直径线相连,并留有小型规模的南侧站房。
近期按每日50对列车设计,修6座站台13股道,北站房旅客最高集结人数为12000人。南侧站房、西端道岔咽喉区和地下直径线暂不修建。
北站房东西长218米,南北宽88米,三层,钟楼最高点离地面43米,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
站内采用二层高架通廊上车,地道出站,长途与市郊旅客进站路线分开,贵宾与普通旅客进站路线分开。
站前广场西端设无轨电车站,东端设公共汽车站,中央为步行广场及小型机动车停车场,邮政枢纽设在广场西北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