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1日,由重庆市规划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承办的重庆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专题全国专家咨询会在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召开。会议重点解读了中央对重庆提出的“两点”战略定位和“两地”“两高”目标要求,梳理了重庆当前发展的背景、基础、特征与问题,各专家针对重庆在新时期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以及新一轮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进行研讨、提出了具体建议。
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主持,重庆市规划局局长扈万泰针对本次会议背景做了介绍,中规院西部分院总规划师吕晓蓓就新一轮重庆总体规划要点和城市性质与定位初步方案做了详细汇报。重庆市规划局总规划师余颖、总规处处长金伟、办公室副主任何宇、详规处副处长李俐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院长张圣海、总工程师郝天文,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卢涛等一同参加会议。
专家精彩观点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
重庆定位要顺应国际国内形势,体现总体规划的引领性,要适度超前,同时注重实施的适度性、适应性。具体应该注重五个方面:一是注意国际环境的变化,中美国际博弈是持久战,重庆在国家多向开放战略中地位非常重要,是东西互济、海陆统筹重要的战略腹地、战略要地、战略节点;二是关注“一带一路”的持久性,注重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和空间谋划,和成都统筹一体化考虑,并充分重视孟中印缅通道和中国-中南半岛通道;三是强调大的城市群落,未来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网络将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化布局,形成城市群落;四是进一步强化门户枢纽职能,强化三大枢纽,包括国际化、立体化、智能化、综合化的交通枢纽,商流、资本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动的枢纽,国际交往的门户枢纽;五是强调高质量发展要突出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高品质生活要体现山清水秀、宜居宜业宜游宜品。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
从六个思考起点和七个定位提出了对重庆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的建议。六个思考起点:要求高;起点高;使命重;区位优;差距大;定位既要有继承,又有提升。七个定位:国际重要都市,变开放腹地为开放前沿,向东依托黄金水道达海,向西依托中欧班列,东西南北多向开放;欧亚中心市场,发挥欧亚人口、经济分布中心的区位,向东看13亿大市场,向西看13亿人口大市场;内陆创新中心,依靠高校资源、电子信息等产业基础推动创新发展;国家经济中心,充分发挥经济增长潜力,成为继北上广深的新的经济中心;西部交通枢纽,在现有西南交通枢纽基础上提升为西部交通枢纽;现代制造基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在高端制造业上有所作为;和谐宜居家园,落实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和谐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宜居注重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
重庆规划要注重“两点”“两地”“两高”目标的延伸内涵,“两点”方面,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核心是把重庆打造为西部开发的引领高点,要在西部地区走在最前面。“联结点”是在“H”型结构上,依托原来的长江经济带,向西北、西南方向延伸,成为联结东部、与西亚、欧洲、东南亚的联结点,成为核心区。“两地”方面,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强调现代经济体系,发展优势的智能制造,创新金融产品;高品质要结合生态山区的特点,打造宜居城市。强调重庆要注重交通基础设施,Y字型的铁路大通道,长江水运。建议抓住区位特点、产业特点、山城特点做新总规。重点理清重庆在“一带一路”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重庆与成都发展定位的差异。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教研室副主任
从地缘、区位上看,重庆是国家的战略腹地、核心腹地、中心地带,从历史上讲重庆是国家安全的压舱石,未来可能成为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战略支撑。规划制定过程中要贯彻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一是充分考虑城市安全防护的问题,内陆特大型城市也是对手打击的重点,要保持谨慎,考虑应对袭击的问题;二是发挥重庆良好制造业基础对战争的支持能力;三是将人民防空工程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注意城市防空袭、防灾害、防恐怖袭击;四是发挥重庆的基础条件、历史传统、地缘优势,构建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支点。从贯彻军民融合、城市安全防护要求角度提出城市规划的五个着力点:构建现代人民防空体系,打造国家战略投送枢纽、节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国防科技工业,推动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加强国防教育。
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
研究重庆城市定位和性质要着眼于“两点”和内陆开放高地。应当从更大发展格局的演变看重庆的角色:第一,重庆在胡焕庸线的东南侧,但长期扮演人口输出角色;第二,全国人口和经济分布失衡,人口和经济活动向东南半壁集聚;第三,全国的东中西差异转变为南北差异,重庆是南方的北方;第四,“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来,西部内陆开放深刻影响全国发展格局,H型结构中联结西部省会城市这条轴未来还有很多发展需要。要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角度来看重庆,未来在南向通道建设上要盯紧云南,尤其是中老越通道。重庆未来有可能扮演均衡国内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支点,要做内陆开放的先锋城市,更多着眼于“一带一路”合作中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作用,不仅仅在制造业,可以在服务领域有更大突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要求重庆着眼整个西部,思考怎样的功能才能起到带动、引领、服务、扩散的作用,做到“四两拨千斤”,新一轮重庆总规要保住一片,疏解一片,提升一片,做好一片,把着眼点放在都市圈,发挥重庆结合山水组团式布局的经验,强调分工协作,同时还可以提高抗打击能力,提高城市韧性。联结点要求重庆明确怎么联、怎么结,整合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力量产生化学反应,加强与成都的协同。重庆目前已经看到了开放的重要性,但现有规划更多着眼于开放通道,而观念、制度的四通八达最重要,当前资本往西,人才往东,差距仍在拉大,因此过去看生产要素是不是往重庆集中,今后要看创新要素是不是往重庆集中。在中美摩擦背景下,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要构建新一轮的开放高地,成渝作为国家菱形结构之一,要迎接新一轮开放,谋划世界级的人才、世界级的合作,进而融入并且影响整个世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重庆的定位不要局限于“两点”“两地”“两高”,要寻找更高的表述,比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这一类的口号应该响亮提出,体现西部唯一直辖市的责任担当、高度。国家压舱石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意义,还应在国家重大战略格局中发挥核心作用,要明确在最重要的战略后方要配怎样的战略资源,走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重庆应当注重军工企业、大学、国家实验室等国之重器的布局,加强有战略性的增长要素配置。规划应强化两个方面的再认识:一是对空间结构再认识,通过重新研究提出更加细致的新的五大板块,既是一个生态结构,也是对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未来发展模式的认识;二是对重庆行政体制的再认识,重庆县级单元活力很强,如何在行政体制里面寻找竞争力、独特的优势。规划要从全球视野、国家使命的角度出发,最后必须落实在空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