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世博建筑”导言
曾几何时,世博会主题从展现科技进步慢慢走向非人类中心的视角,以一系列相对激进的环境主义姿态呈现可持续的理想,从更深层的生态学角度探究与自然共生的愿望,以及城市反哺星球的憧憬。我们曾经跟随上海世博会的建设进程,以三期专刊的力度探讨了这个对上海城市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盛会;此次我们邀请中外专家学者多视角观察米兰世博建筑探讨的不同方向。并邀请相关学者对米兰世博会的部分场馆建筑进行分析与评论,包括社区文明馆、服务区建筑群、慢食馆、中国馆、万科馆、中国企业联合馆、意大利馆、奥地利馆、法国馆、瑞士馆、集群馆等。
米兰世博建筑文章
[1] 缇奇亚诺·卡塔内奥,倪旻卿. 从德里卢察农庄保护更新到设计全球农场2.0:2015年米兰世博会乡村城市化和建筑案例 [J]. 时代建筑,2015(4):56-61.
[2] 于岛. 一座隐匿在世博园尽端的小屋:米兰世博会慢食馆 [J]. 时代建筑,2015(4):62-67.
[3] 王飞,陆轶辰. 场域、田野、在场: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三读 [J]. 时代建筑,2015(4):68-77.
[4] 倪雅. 混凝土的极致:2015年米兰世博会意大利馆 [J]. 时代建筑,2015(4):78-83.
[5] 梁蕊,贾科莫·希尔格伦. 非标准化建筑的典型分析:2015米兰世博会法国馆 [J]. 时代建筑,2015(4):84-89.
[6] 汪弢. 瑞士馆:一个消费主义图景下的展览建筑 [J]. 时代建筑,2015(4):90-95.
[7] 克劳斯·K·里昂哈特,丽莎·玛利亚·艾森胡佛,马尔克斯·耶绍尼希. 呼吸:米兰世博会奥地利馆 [J]. 时代建筑,2015(4):96-101.
[8] 孙倩,任力之. 春色有无中: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 [J]. 时代建筑,2015(4):102-107.
[9] 侯正华. 基于场所体验的交流:米兰世博会万科馆项目笔记 [J]. 时代建筑,2015(4):108-113.
[10] 大卫·克里帕,芭芭拉·迪·普莱特,大卫·法西,阿涅塞·雷巴里奥 . 水稻馆:“景观”和“信息景观”的成长思考 [J]. 时代建筑,2015(4):114-119.
[11] 李论,吉安卡洛·佛罗里蒂. 公共空间的创造:2015年米兰世博会服务区建筑群 [J]. 时代建筑,2015(4):120-125.
公共空间的创造
2015年米兰世博会服务区建筑群
Creation of Public Space
Milan EXPO 2015 Service Areas
李论 [意]吉安卡洛?佛罗里蒂
LI Lun, Giancarlo Floridi
项目概况:
项目业主:2015米兰世博会股份公司,米兰地铁股份公司
项目地点:意大利米兰
建筑设计:现场工作室(组长)和利维拉尼? 莫特尼建筑师事务所
建筑师:安杰洛? 卢那提,吉安卡洛? 佛罗里蒂
设计团队:克里斯提娜? 卡列哈斯,阿里阿那? 孔卡,米歇尔? 米
赛罗蒂,奇阿拉? 莫利纳里,安德烈? 莫斯塔彼利尼,卢卡? 佩努
奇尼,罗伦萨?奥多里奇,谷桓广木,克里斯提娜? 楚潘格鲁
项目时间:设计竞赛:2012年2月
设计阶段:2012年—2013年
项目建设:2013年—2015年
建筑面积:60000㎡
项目花费:64000000欧元
生命周期评估顾问:莫妮卡?拉瓦格纳建筑师(米兰理工大学)
可持续能源顾问:拉维妮娅?奇阿拉? 塔格利亚布工程师,米歇尔? 布切提工程师(米兰理工大学)
模型鸟瞰(图纸由作者提供)
来自米兰本地的事务所现场工作室(Onsitestudio)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服务区建筑群的国际竞赛中获胜,负责了2015年米兰世博会服务设施建筑群的设计。该项目包括13个大型建筑、17个中型建筑以及16个小建筑组团,总建筑面积6.4万㎡,是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体现了园区内主要可识别的空间结构。
1 连续的单元
世博会的国家馆建筑是园区中的主角,以多样的姿态展示着本国家的文化。服务区建筑群分散在特色各异的国家馆建筑群中,包含多达46个不同尺度的建筑,与争奇斗艳的国家馆不同,服务区建筑群在园区的各个重要节点呈点状分布,同时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承担着基础设施的多种服务性功能。
服务区建筑群设计者没有选择正面应对多样性的问题,而是尝试采用了统一性的方式来协调整体和个体的关系。“统一性”这一主题在这里并不是简单的形式练习,而是一系列连续一致的单元以及纯净清晰的公共空间,服务区建筑群作为一种城市元素及公共空间系统,在这里创造了重复且有辨识度的连续关系。
局部外观(图片由作者提供)
外观(摄影:Onsitestudio)
走廊 (摄影:Filippo Romano)
2 两种元素
服务区建筑群的材料使用和结构手法十分纯粹,着重强调公共空间的创造。项目仅仅选择了木材作为唯一的建筑材料,使参观者对建筑空间的感知更加清晰。
项目结构手法上采用两种元素——木制梭形柱和木制楼板,两头逐渐变细的梭形柱由地中海古典主义柱廊(stoà)变化而来。将在同一种预制体系下的这两种元素组成的结构形式重复出现,构成大小不同的单元,从较大的单元(如服务性建筑)到较小的单元(如亭子和信息处),都能够呈现出超越尺度的呼应和协调感。
3 公共空间的创造
现场工作室认为服务区建筑群的设计旨在创造建筑空间,而非建造建筑,而项目的服务性功能决定了所创造的更多地是公共空间,设计概念尝试寻求建筑尺度和公共空间之间的一种直接关系。项目基于使用空间的原则,而不仅是空间形式的创造,与世博园区基础设施的公共开放空间的本质相通。这些“赤裸的建筑”的旨创造与景观发生联系的公共空间,向参观者充分展示结构的魅力,即建筑将不必要的元素省略,其缺少的部分恰恰赋予了建筑更多地意义。
建筑空间呈长条形,体现了公共空间对线性系统的类比。参观者在象征着地中海古典主义柱廊的列柱下行走。建筑结构充满韵律,公共空间也变得透明,线性楼板的投影限定了服务区建筑的服务功能空间和商业区域,同时线性的公共空间也是高效形式,适应当代的社交需求。
在众多国家馆建筑中,服务区建筑群的可识别性在于其巨大结构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透明性,参观者一眼看去就能清晰了解建筑的不同层次及其包含的相关功能,这也满足了世博园区中服务区建筑的基本功能。
水幕(图片由作者提供)
4 类比景观
在建筑的景观设计中,与自然界中诸如森林和水等元素的类比是一种普遍通用的设计语言。从古典柱廊演化而来的线性建筑空间起到了类比景观的作用,其作用与看向森林时感受到景观中透明性和景深相同。成行列的木制梭形柱营造了一个大型的通透的空间印象,在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可见的、有深度的,光与影在空间中不断变化,步移景异。参观者通过木柱感知光线变化,体会饱满的支撑结构所强调的阴影和光线。木柱在地面上的阴影轨迹跟随着水幕发生变化,就像比尔·维奥拉的移动装置作品“通道”的露水纱幕那样轻透,向人们展示着空间与时间维度的微妙关系。
屋顶是建筑的第五立面,世博服务区建筑群的屋顶设计与伦巴第地区当地传统的稻田农业景观建立了强烈的联系。建筑的屋顶事实上是一个盛有浅水的“托盘”,以唤起人们对稻田的记忆,同时将建筑本身也变成当地景观系统的一部分,使得人工建造的屋顶由完全自然的元素来建构。这种象征稻田的系统且极具环境意识,也紧扣了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这一主题。
“轻盈”是世博会服务区建筑群景观设计的核心。建筑的水幕立面能够使参观者非常容易地辨别出建筑的功能。所有的服务区建筑都由不同尺度的水平展开的平板系统构成,梭形柱规则排列,支撑起平面楼板,楼板营造出大面积阴影覆盖的安静空间,所有这些要素包裹着建筑的内部功能,共同构成了世博会的服务设施建筑群。立面上的织物层围合出了世博会服务区建筑轻盈、通透的系统,空间若隐若现,透明而静谧。
建筑平面(摄影:吕恒中)
平面(图纸由作者提供)
5 可逆性和再利用
服务区建筑群的设计选择能够完全可逆的结构建造技术为导向,其结构可以在任何地方重建,扩展了世博会临时使用后建筑组件的用途。项目设计了一种可以适应其他多功能用途的模块化结构,不仅仅限于世博会中的服务功能,也可在未来转化为居住用途。
室内空间的包裹选用了ETFE膜,一种轻质可回收的材料,这种材料相对于玻璃来说对环境影响更小。膜的框架采用可回收的铝合金材料,同样也是考虑到在最小程度上影响环境。
6 结语
世博会的服务区建筑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公共活动场所,容易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形成超大规模的人流聚集”。2015年米兰世博会服务区建筑群的设计通过创造公共空间的清晰等级,在群体建筑的不同尺度与公共性之间寻求平衡,探讨了从极小到极大不寻常尺度中恰当尺寸的识别。相似的线性系统在不同尺度的建筑群中体现出了和谐的一致性,暗示着古典主义地中海的柱廊沿着线性系统展开,服务区设施的服务、会谈、商业等功能根据结构的韵律、透明性、线性楼面的空间阴影以及建成空间来布置,在多种城市典型文化的交融中适应参观者的活动。同时,现场工作室在该项目中也实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相辅相成的关系。使用服务区建筑的参观者在不同楼层阴影空间下形成了自由而有趣的体验路径,统一的线性公共空间和结构系统也由于人们及其文化的、人类学的、感官的多样性而变得更具活力。因而,2015年米兰世博会服务区建筑群看似是公共空间的创造,但其原则并不只是空间形式的游戏,更是使公共基础设施的本质与世博园区的开放空间交流。
【图片有版权限制,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时代建筑》2015年第4期 世博会的生态动力:从上海到米兰,李论 [意]吉安卡洛?佛罗里蒂《公共空间的创造:2015年米兰世博会服务区建筑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意大利米兰现场工作室
作者简介:李论,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吉安卡洛?佛罗里蒂(Giancarlo Floridi),男,意大利米兰现场工作室建筑师
微信编辑:徐希
===================================
本期杂志责任编辑:戴春 王秋婷 尹珅
如有任何有关世博会的生态动力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ta_weixin@163.com
标题请写明前缀【世博会】,谢谢!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中国命题 · 世界眼光
学术性 · 专业性
时代性 · 前瞻性 · 批判性
感谢关注《时代建筑》微信平台
微信平台:timearchi(微信号),时代建筑(公众号)
杂志官网:www.timearchi.com
新浪微博:@时代建筑杂志
内容策划:戴春
电话:(021)65793325、(021)65038903
邮箱:timearchi@163.com
购买《时代建筑》杂志进行深度阅读,可直接致官方微店订购。
《时代建筑》杂志官方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