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文明谈之一

最近“上海地铁胖阿姨”火了。在网络流传的视频中,一名手缠绷带的女子,要求一女孩让座不果,竟一屁股坐在人家腿上。此时,胖阿姨果断出面,怒斥“绷带女”,主持公道,被网友评为“智慧与美貌并重,英雄与侠义化身”,溢美之词中,充满对蛮横霸道的“绷带女”的不满和鄙夷。
这位“绷带女”,就是所谓的“地铁怒”一族。地铁上空间逼仄,使人容易心浮气躁,加之认为自己是“伤员”,别人为其让座理所应当,一旦不能如愿,便恼羞成怒、发昏冲动,此种人,受到谴责是必然的。

“地铁怒”只是现实中各种“怒”的缩影——公交上要人让座遭拒便失态詈骂殴打的“公交怒”、排队时争先恐后的“排队怒”、不可抗因造成航班晚点也要大闹机场的“机场怒”……公共场合、公共空间中,这些“怒”我们恐怕屡见不鲜。至于“路怒”,更不时形成新闻热点,3月份上海交警茆盛泉执法时被违章车主带倒拖死刚刚发生,5月份成都男司机暴打乱变道女司机又热遍网络……
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大庭广众之下总是涌现这些“爱怒族”,虽说是个别现象,但此起彼伏、影响恶劣,情何以堪?舆论对“爱怒”的成因、危害,有很多分析,笔者不再赘言。此处只想对“爱怒族”和广大潜在的“爱怒族”进一言:发怒前,想想“举头三尺有网络”,“三思而后不怒”。

许多“爱怒族”,在公共场合的表现,与日常中在熟人朋友中的形象落差甚大,甚至判若两人。一些论者指出,这是由“熟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特有现象,人们在“熟人圈”重面子、守规矩,温良谦让、彬彬有礼,但在社会公共空间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公共规则却有待时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必须学会越来越多地与不同分工、不同地域的陌生人和谐相处。
在互联网时代,你的公共空间表现,往往不是“黑箱”、没有秘密,通过无所不在的“自媒体”和网络,会让所有人包括熟人圈都“天涯若比邻”。成都男车主有行车仪录像记录女司机“不走寻常路”,但他没料到监控镜头拍摄下了他的以暴易暴,虽说博得不少同情,但毕竟涉嫌违法。那位跟人有一点摩擦就不依不饶,“什么仇什么怨”个不停的男子,也是被手机拍摄、迅速“蹿红”网络,想必他自己事后看到了都会无地自容。作为历来爱面子的上海人,地铁里的“绷带女”,假若想到自己的形象会几个小时之内传遍天南地北,恐怕说啥也不会“怒”了吧?
在这个“人人都有照相机、麦克风”的时代,监督无处不在,你在公共空间里的形象,理论上几分钟就可以呈现于舆论的风口浪尖,理智还是冲动、优雅还是粗野、遵章还是违法,都会一目了然,对你的形象褒贬、道德评价乃至法律处置,也会接踵而至。
当然,熄灭公共空间的各种“怒火”,需要综合手段,比如说“绷带女”们亟须提升心理素质,不能怀着“弱势心理”、自认为他人都得无条件帮助自己;比如要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惩处“成都女司机”们对公共秩序的破坏,用公平来纾解其他公共空间参与者的委屈和焦虑。但强化参与公共空间的互联网思维,也不啻一种有效的“灭火剂”,它会时时提醒人们,注重公共形象,自警自律自重,自觉做一个恪守公序良俗的现代公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