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1]。”一个“慢”字渗透了人性的朴素、浪漫、耐性和果决。“慢”是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节奏及质量的深刻反思。慢生活研究的核心是倡导纯粹的生活,保护地方特色,强调生活品质[2]。
慢生活理念对于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要素丰富、基础设施较好的乡村非常适用[3]。黄沙村属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列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泗礁景区。该景区是以海洋文化展示、海洋科普、海滨休闲、观光度假和海上运动为主题的综合型休闲度假景区。黄沙村山环海抱,天高风轻,是享受慢生活的理想之所。然而村庄传统渔业逐渐衰落,旅游经济尚且势微,村庄日渐凋零,村庄更新迫在眉睫。乡村景观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农民生活聚居地为核心,以农业生产环境为特征,同时展示与传承乡村特有历史与文化的环境综合体[4]。乡村景观更新是村庄更新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以乡村景观为旅游要素,将慢生活理念融入景观更新实践,营造休闲、舒适、绿色的环境,在改善村民的民生生活的同时满足海滨乡村旅游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规划在调研期间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分别向村民和游客发放了15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分别为92份和103份,问卷有效率分别达61.33%和68.67%。
通过对村民的问卷调查发现:海岛特色是最受村民欢迎的建筑风格,多数村民希望有院子和露台,保持8米以上的建筑间距,以便有更舒适的邻里环境和更多交流空间。村民不仅关心居住环境,还希望能提高旅游吸引力。并且多数村民希望通过制定村民公约来传承渔家慢生活文化。可以看出,当地村民对慢生活的需求体现在良好的居住环境和舒适的邻里交流上。
通过对游客的问卷调查发现:渔家民宿是最受游客欢迎的住宿选择,游客十分在意室外景观休闲空间的布置,如院子、露台、阳台等,希望能将自己动手烹饪作为一种休闲的度假方式。乡村旅游最吸引游客的是慢的生活方式和乡村景观。游客普遍认为目前旅游设施类型仍较为单一,远不能满足需求。可以看出,游客对慢生活的需求更多体现在休闲度假的品质和体验的深度上。
慢居住强调公共空间的人性化,通过对街巷空间和庭院空间的环境提升,为居民提供更多邻里交流的空间场所。更新老旧危房,确保所有人群的居住安全性。针对有旅游经营意愿的村民可提供多套房屋改建方案,增加自有房屋的经营灵活性,提升环境品质,提高经济创收能力,为游客提供环境宜人、返璞归真的居住之所,在远离城市喧嚣的慢生活中感受从容。
渔业是本村的支柱产业,随着渔业资源的枯竭和生态保护的日趋严格,其发展提升空间有限。渔业产业应积极转型,向精品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将渔业作为乡村文化的载体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形成旅游度假、生态渔业相得益彰的新产业模式。
在乡村旅游买卖市场反转,低端旅游产品过剩的新形势下,黄沙村若继续走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发展老路,必将被市场淘汰。因此,在海岛乡村旅游业发展中要利用地形高差大、户户海景的优势,重点发展中高端旅游设施,打造乡村旅游新高地。海岛上凉爽宜人,星空灿烂的夜晚是大城市无法复制的优势资源。但夜晚的活动设施在本村乃至全县目前都较为匮乏,植入有特色、有亮点的“夜经济”功能既能够显著提升本村旅游业吸引力,也是对“慢生活”休闲旅游方式的具体体现。
保持村庄内部格局,以“原拆原建”的更新方式保护村庄依山就势的布局特征,禁止大面积平整土地。保护传统街巷空间,不随意拓宽、拉直道路,充分发挥步行交通在村庄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插入激活体的方式,增加中心街等公共空间的交往属性。延续传统的建筑尺度和空间尺度,不作大幅度的突破,新建和改建建筑风格不照抄传统,而应具有年代识别性,体现现代的功能需求,同时与传统建筑在尺度、构件、材料、元素等方面有所呼应,体现当代海岛建筑的特征。充分利用露台、院落、面海闲置土地布置休闲空间,塑造浪漫的海岛“慢生活”度假风情。
解决现状交通混乱、道路系统不完善的问题,顺应自然山居海沙的生态条件,将路网系统和生态系统有机融合,创建适宜慢行的道路系统,丰富步行空间,最大程度为行人和自行车出行创造便利条件,营造安静休闲的乡村环境。
文化的传承需要以真实的生活为土壤,发展旅游业和渔业,促进原住民的回归,海岛乡村慢文化才有继承和发扬的土壤。结合休闲乡村慢游,徜徉在可深度体验、有互动交往的“生活着的山海度假渔村”里,每个人生活的脚步自然会慢下来,让思想放飞,让感情入心,达到身体心灵真正的修养。
黄沙村滨海而建,位于南北两山之间,地势北高南低。村中建筑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从山到海层层跌落,几乎家家面海,观景条件好,但是建筑特色不显著,仅有少数几栋石头垒砌的建筑依稀显示出渔村建筑特色。北部背景山体指状嵌入村庄,山岙处为农田,农田不成规模,比较杂乱,景观条件一般。两处沙滩位于村东西两侧,一条村中心大街将海、沙、村联系起来。山、海、田、沙、村等丰富景观要素构成了黄沙村山环海抱、一街两湾的整体景观格局。
村庄由于前期投入少,目前的旅游知名度低。加之村庄本身的景观环境形象缺乏特色,对山体景观保护不够,公共空间品质较低,这些都成为村庄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a.整体景观风貌
通过延续传统的空间格局、打造海岛特色的现代乡村建筑、营造生态自然的村域环境和精心布置乡土植物四个方面引导村庄形成生于传统、兴于当代的海岛乡村度假新风貌。村庄建设应满足现代生产生活,包括传统渔农业生产和开展旅游度假服务的需求,同时与地方传统在空间格局、尺度、构件、材料、元素等方面有所呼应,体现当代海岛建筑的特征(图1)。

图1 黄沙村规划总平面图
b.景观结构规划
整体上形成“一轴三核、多线多点”的景观结构。规划以中心街为绿化景观主轴贯穿全村,东西联系沙滩海岸;景观主轴上分布三个绿化景观核心,分别为西侧村口景观核心,中间村委公园景观核心和东侧黄沙岙滩后景观核心。规划梳理形成多条绿化联系轴线,南北联系山体景观,东西联系滨水景观,轴线交汇处形成多个绿化景观节点(图2)。

图2 黄沙村景观结构图
营造和谐的聚居空间,塑造适合深度慢生活体验的乡村慢形态a.梳理空间肌理
保护传统村庄肌理,延续依山就势的布局方式。对于严重不符合日照、通风等现代生活要求的建筑,规划确定为只拆不建。建设新的农居建筑时,采用原址更新、见缝插针的方式,保护村庄传统肌理不受破坏。新建宅基地位置仅为示意,在满足村民住宅用地边界、宅基地面积标准和村规民约中确定的建设要求的前提下,村民可自由选择宅基地位置和住宅平面形态。这种建设方式更接近村庄传统的布局形成过程,通过每个个体自发争取更好的居住条件,自下而上地促进村庄布局更加合理,对阳光、景观、通风等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同时使村庄布局更加灵活有机(图3、图4)。

图3 黄沙村只拆不建建筑分析图

图4 黄沙村宅基地规划及新建建筑示意图
b.优化场地利用
村庄整体空间格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场地的利用方式。本村现状依山就势的布局与山海环境紧密结合,在今后的建设中应保持和延续。规划农居采取原址更新的方式,对适宜的宅基地进行改建、新建,尊重原有台地,鼓励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可最大限度地保持依山就势场地利用方式。农居建设仍为一家一户分散的建设方式,一般不会对场地造成整体的改变。对于精品渔家乐、景观餐厅等整体开发的国有土地,规划提出以下场地利用控制条件:(1)采取依山就势的场地利用方式,场地内任一点的设计标高和现状标高之差不大于2米;(2)保护原生植被,除建筑和道路基底范围外,应尽量不破坏原生植被。
c.完善公共开敞空间
(1)街巷与院落空间
规划控制街巷宽度不少于2米,控制范围内只拆不建。以街巷网络串联形成多个公共院落,围绕这些公共院落开展健身、游客交流、文化娱乐、宗教祭祀、茶饮咖啡等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私家院落,特别是临近中心街的院落,可在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其对公共空间开放,布置休闲设施,融入旅游功能,既丰富和拓展了公共空间,也为住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图5)。

图5 黄沙村街巷院落空间规划图
在中心街的改造更新中,首先对环境进行清理,包括违章建筑的拆除等。其次对原有住宅进行改造使其适合商业活动,如将原有废旧粮站仓库改造成艺术馆等。同时植入激活体增加商业界面激活商业氛围,整合原有庭院空间创造出闲庭漫步的人文体验,最终形成住宅、庭院、街道三个空间层次相互融合、渗透的商业街道,并分段进行设计。中心街入口段结合传统坡屋顶设计元素,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在入口段构建标志性构筑物,引导商业街人流,加建整合沿道路商业界面,开发利用一层屋顶平台。中段利用原始院落高差营造丰富的街道空间层次,扩展建筑院落,植入新的激活体,形成连续的街道商业面。对某些建筑打造进入式院落空间以提供更多的停留空间。尾段结合场地坡度,以三角坡地作为基本设计元素,打造“波浪起伏”的场地空间。坡面一边与场地连接,一边起翘,底部局部形成可利用的建筑空间,坡顶以绿化为主,部分结合观景步道和景观平台设计,集景观、休闲于一体(图6)。

图6 黄沙村新建农居建筑方案设计效果图
(2)可共享的屋顶空间
充分利用本村依山就势布局、地形高差大的优势,选取了十几处与主要街巷空间紧密联系、标高与临近的街巷空间比较接近的屋顶。可通过适当加建台阶,将屋顶与街巷空间直接联系起来,使之成为街巷空间的延伸。通过将屋顶改造为具有较高设施品质的、连续的可共享的活动空间,建设一批占据优势景观资源、富有特色的休闲活动场所,如餐饮、书吧、茶吧等,并由此发展出独具山海特色的露台文化,成为海岛度假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建筑空间与风格塑造
海岛传统的石垒建筑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生产生活的使用要求。规划采用具有海岛传统意味的现代建筑形式,通过局部使用传统材料、工艺,借鉴传统建筑形式等方式,设计符合现代功能要求的新型海岛乡村建筑。如:色彩上,规划新建和改建的建筑遵循现状以浅色墙面、深灰色屋顶为主的整体色调,局部使用石材、青砖、防腐木等自然材料,保持村庄整体色彩相对统一。形式上,以海岛乡村度假为支柱的新产业必将催生新的建筑形式,如体现休闲功能的大露台、阳台、宽阔的门廊、精致的院子等。随着新农居的建设和对原有农居的改造,本村将逐渐呈现出新的建筑风貌。
新建农居的设计综合考虑开设民宿和自住两种需求。在总体设计思路上,平面布局内部紧凑、外部开放;适当降低房间数,扩大房间面积;重视公共空间,布置丰富设施;采用海岛特色的现代乡村建筑风貌。本次共设计5种户型方案,包含高档、中档户型各2种,低档户型1种,制成图示方便村民参考选择(图6)。

图6 黄沙村新建农居建筑方案设计效果图
对于现状有改造需求的农居建筑,在建筑顶层增加观景层,增加遮阳构件,屋顶露台适当增加绿化。面海房间适当悬挑并添加观景小阳台或观景平台,小窗改造成观景更好的大落地窗。场地内增加花架等装饰物丰富宅前场地趣味,增加桌椅等家具以提供更多露天休憩空间(图7)。

图7 改建农居建筑方案设计图
e.景观风貌要素更新
本次规划对村庄的屋顶、露台、墙面、门窗、栏杆、石墙、小路、台阶、围墙、绿化、店招、室外设备等景观要素的风貌进行了引导和控制,以图示的方式明晰推荐做法、一般做法及不推荐做法,通过这种最直观的方式为村民提供做法选择。
以露台为例,铺装形式和材质、休憩家具的配置、绿色植物、遮阳构筑物和特色小品等要素,除给出做法图示外,还会给出星级表示推荐指数,越高表示越为推荐,满分为五星。村民可在建造时参考推荐指数和图示自行选择搭配,营造出舒适又极具个性的露台空间,将层层跌落的露台打造成黄沙村特有的风情之地。
规划形成车行主路、车行支路、步行道三级道路体系。车行主路有两条,一条为沿海车行主路高五线,在现状红线宽度9米的基础上拓宽至14米,两侧增加自行车绿道;另一条为沿山车行主路李五路,红线宽度9米。规划形成环外远山的一条红线宽度6米的车行支路,依山傍水,联系造船厂、停车场、水主题乐园、帐篷营地、海鲜美食街等功能板块。规划在现状街巷空间基础上,构建步行体系网,加强纵向步行交通联系,并串联多个公共空间节点。充分利用外远山优越的景观资源与植被条件,设置登山步道和观景平台,登山步道长度约为1公里。
由于受到“海禁”的影响,嵊泗渔村多数历史不长,村民姓氏较杂,社会关系不以“血缘关系”为主要联系纽带,组织结构松散。但多神共祭的宗教文化和存在于渔业劳作中的渔文化特色鲜明,至今在村庙和渔业生产中仍有体现。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度假慢文化也必然成为海岛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村民的日常生活。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赖于原住民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海岛乡村只有留住人才能留得住魂。如能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对两者相结合产生的新型海岛文化加以积极引导,形成诚信、谦让、悠闲、自律的文化氛围,将成为本地重要的文化特质,促进本村和谐发展。
村民公约包含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美丽家园、环境卫生、平安建设、民主参与和奖惩措施7大方面。其中我们在美丽家园中提出“村民建房应在住建部门确定的推荐户型基础上进行设计。新建建筑与现状公路之间不少于7.5米。在村民新建改建自有住宅时,应保证自身和邻居的主要房间的窗外至少有8米的空间,不被任何建筑物阻挡。围墙实体部分高度控制在比院内地坪高0.7米以内。新建及改建建筑应保持浅色墙面、深灰屋顶的整体色彩要求,可以局部使用石材、防腐木和毛面面砖。”希望以此加强村民自觉维护村庄环境的主人翁意识,促进村庄的和谐发展。
[1]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王立.国外慢城市生活研究进展及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2(6):95-100.
[3]焦红,贾丽丽.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小城镇规划的慢城模式探索[J].学术交流,2016(12):123-128.
[4]进士五十八,等.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营造[M].李树华,等,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4.
[5]鲍巧玲.慢生活理念下的古镇保护与发展探讨[J].城市地理,2014(8):19-20.
[6]孙根紧.慢城运动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2(7):6-8.
[7]丁金华,陈雅珺,胡中慧,等.低碳旅游需求视角下的乡村景观更新规划——以黎里镇朱家湾村为例[J].规划师,2016,32(1):51-56.
[8]陈英瑾.风景名胜区中乡村类文化景观的保护与管理[J].中国园林,2012,28(1):102-104.
[9]邵钰涵,刘滨谊.乡村景观的视觉感知分析[J].中国园林,2016,32(9):5-10.
[10]董丽,张宇.基于低成本策略的旅游型乡村景观研究[J].中国园林,2014(10):107-111.
[11]林箐.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途径[J].风景园林,2016(8):27-37.
[12]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19(3):39-41.
作者简介:
刘彦,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五所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张静,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五所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林昊炅,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五所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获得奖项:
本项目获得2015年度浙江省美丽宜居村庄规划设计试点竞赛一等奖。
致谢:
衷心感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建筑系王志蓉老师、潘艳红老师在中心街改造、农居建筑设计与改造部分所做的研究与探索。
版权声明: